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深圳代课教师生存关注

时间:2006/12/2|

阅读量:1442|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来源:魅力深圳
 

   梦想照不进现实

  深圳,在一般人概念中,经济发达,工资收入水平高,应该属于梦中的天堂之城。去年深圳获得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前不久,又被评为全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因此,不少人怀着梦想来到深圳,其中有一个特殊人群,一直在引起我的关注,他们的工作

生活现状,也是我来到深圳后大感意外的事情。

  确实,在深圳,正编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保障相对还算可以,当然跟节节攀升的房价以及有着灰色收入的人群比,也只能说是“过得去”而已。

  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原本应该在制度创新,体制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在教师使用制度方面,深圳却显现的相当的原始甚至野蛮。对于接近万数的代课教师而言,当初抛弃稳定的内地工作来到深圳,有部分人圆了深圳教师梦,而另外不少老师却只能面对梦想照不进未来的现实——以临聘即代课的身份忍受着物质与身心的双重煎熬。

  如何的痛彻心扉

  还是回到深圳代课教师问题,最大的就是同工不同酬,这种收入差异,不是一般的差别,是一种让代课教师在心理上极度无法平衡的一种差距,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差距,足以成为割裂在编与代课教师之间内心的一道鸿沟。

  据统计,深圳代课教师有8000余人,占全市(指公办学校,私立学校不存在在编之说。)教师总数的15%,尤其以关外为甚。这些代课老师工资只有正编教师待遇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个无编制的代课高级职称教师拿的收入不如一个在编的本科刚刚毕业教师。但是就工作而言,代课教师承担的任务与在编教师是毫无区别的。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深圳接近1万的代课教师,他们除了只有正编同职称人员3分之一左右的收入外,无医保、无社保则更是让他们身心健康处于“零保障”的情况。像福田区、罗湖区,高级教师也不过1500元。按深圳的物价水平,这点钱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成问题。而医保、社保都没有,还不如一般的打工者。 因此, 除了物质待遇差别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代课教师们心理上忍受的痛苦更大,处处低人一等,终日惶恐不安。

  因此,说形象一点,深圳市的代课教师就是政府的“非法用工”,他们跟那些“非法煤矿”的下井工人区别的也就仅在于,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这当中,有些老师一代就是10余年,我看过一篇报道,其中有个情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有一位代课9年的教师,最终拿到正式调干通知的一刻,眼泪夺眶而出。而不少40多岁的老师,已经代课十几年,但是由于年龄超过了招调考试所规定的条件,不能报考,更是永久失去了正式调动的机会,可谓是,我把青春献给你,你却伤透我的心。

  暂且记录在案,且看怎么个落实法

  之所以突然提及深圳教师这个话题,是看了今天深圳的新闻,市卫生局长承诺,社康中心取消在编临聘工资差别,实现同工同酬,也就是说在社康中心工作的,不论在编还是临聘医护人员,取消在待遇上的区别。

  医疗单位与学校同为事业单位,这次政府有这样一个表态,是不是意味着这些那些临聘的医护人员以后就会是光明在前了呢?我看还是要打个疑问号,因此暂且记录在案,且看怎么个落实法。

  因为关于代课教师的事情,有关部门也曾经信誓旦旦过。

  下面一段是我搜索到的2006年6月12日新闻的一段,当时政府是这样表态的:

  “对聘用时间长、教学业务强而又达不到入编条件的聘用教师,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尽可能解决其编制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代课老师的资格认定制度,通过理论考试和业务考核,先将一批优秀的代课老师确定下来,再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逐步做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

  接近半年过去了,没有看到媒体有任何新的消息,顺便可以说一说,本地媒体对于这样的问题,向来比较敏感,真正较大力度报道深圳代课教师问题,倒是总部在广州的南方都市报。

  伪劣“定心丸”与权宜之计

  关于深圳代课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已经是个老问题,但是真正被媒体关注,还是2005年以来的事情。在2006年6月份,教育部发布消息称,全国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将全部清退,这引起深圳部分代课老师疑虑。当时深圳市教育局有关人士昨天称,深圳情况十分特殊,代课老师政策不变,目前深圳8000余名代课老师都是深圳教学所必需的教师,不会“清退”。

  这个表态,表面上看,好像是给代课教师“定心丸”,但这颗“定心丸”定的只是继续保留这部分老师代课的权利,而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却依旧没有解决。

  现在,深圳有些区开始实施了教师雇员制,雇员制教师工资大概是正编教师一半多一些,从工资收入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雇员制度仍然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雇员制教师不转档案,不解决户口,不占事业编制。仍然是被排除在体制之外的教师。

  深圳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代课教师,与深圳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深圳在校学生中“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之比约为10:6,而深圳公办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却是死守“按户籍学生人数定编”。 表面上看是户籍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逃避现实的惰政之举。

  在到处都悬挂着“和谐深圳”口号的城市,一群开启智力,引领成长的老师却长期沦为“非法用工” ,我就很惊吓,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深圳,还有那些琢磨“和谐指数”深圳社科学者们,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把教师队伍的和谐与稳定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没有?

  悲喜交加后仍是悲剧

  最后,以一个悲喜交加的案例(摘自网易教育频道)结束此文,主人公最终实现了调入深圳的梦想,不过很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因为得了癌症才引起有关部门恻隐之心的个例。

  王伟华——一名46岁的普通女教师,选择了这项职业。1997年,她从黑龙江来到深圳市罗芳中学,只有大专文凭的她不符合当时调入的条件,于是只能当借聘老师,而这一当就是漫长的8年。2002年,她被查出患乳腺癌,在化疗期间,她一方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又用心、尽职地去做好本职工作。和其他的代课老师一样,每到过年过节,看到别的老师拿的奖金比自己多、享受不到一些评优的机会,王伟华的心里也会不好受。看到身边那些肩负着家庭经济重担的代课老师,王伟华知道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家庭环境还不算差。也正因为这样,她把精力全都投到了学生身上。

  因为王伟华的突出表现,罗湖区启动“绿色通道”,将她调为正式老师。而8年代课老师期间未能享受“编内”教师待遇的经历仍让她刻骨铭心。尽管已走入“编内”教师行列,但是王伟华对借聘老师仍抱有很深的感情,也很能理解他们的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