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28|
阅读量:1509|
来源:朱运德
来源:奥一 |
自1980代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以来,至今已二十多年了。而如果从80年代中期,国内各地大规模往深圳移民算起,则也已有二十余年了。如今,随着那些早期在深圳落地生根的深圳人后代逐渐成长,那些“二代”深圳人大的现在也已有二十多岁,并已逐渐迈向社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二代”深圳人成长起来 相较于第一代深圳人,“二代”深圳人的“深圳”意识要远为强烈,对深圳也早就不存在什么“认同”问题。他们在深圳生或在深圳长,不像第一代深圳人那样,还带有太多原来家乡的气息;也不像第一代深圳人那样,与原来的家乡还耦断丝连,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已基本上与原来的家乡割裂了,不再受原来家乡文化的影响,甚至从出生到现在都难得再回一两趟原来的家乡,他们已彻底蜕变为“深圳人”。他们原来的家乡,已成为那记忆中相当模糊的父母的老家,在他们的心里,几乎与己无关或仅有相当相当弱化的联系。相比于第一代深圳人,这一代深圳人更加新潮,更加时尚,满脑子都是新概念,你什么都别想唬住他们。 因为在深圳这边亲戚朋友同学都不少的关系,个人曾在生活中接触过相当数量的“二代”深圳人。这些人来源各不相同,既有省内客家、潮汕、广府,又有其它各省,所以应该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代表性。 相当年,第一代深圳人曾经用自己的打拼精神,用自己的进取心,创造了震惊于世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率”,也创造了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一个世界性的“奇迹”。也因此,被誉为“开荒牛”精神。 然而,就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二代”深圳人来看,他们普遍缺乏进取心,已基本上没有了他们父辈们所具有的打拼精神。还有,他们身上“娇骄”二气严重,吃不了一丁点的苦,受不了一点挫折。 因为这一代人基本上就是在“蜜罐”里长大。他们的父母当年早早就来到深圳,而那个时候敢于出来深圳闯又能站住脚跟,或因此而发家致富的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精英份子。所以他们的家境普遍都是自小不错,一向都并不缺少钱财给他们花费。再加上他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所以自小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一般半点粗活重活都不曾碰过。 从小到大,他们都在多重关爱中成长,不需要多少分辩能力,不需要去面对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东西。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早已有他们那优秀的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了。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事业所成,不愁将来不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好出路,所以他们基本上很难理解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什么意思。 家里把他们的一生都计划好了,他们也就无须过多地去多虑这些事情,只要知道怎么吃喝玩乐就行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人称“二世祖”的“二代”深圳人冒了出来。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二代”深圳人都是这样,也有个别的“二代”深圳人很勤力,进取心很强。然而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像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偏毕竟不能个概全。 我们看到,深圳二十多年来,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初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如果将之放诸世界范围来看,则深圳距离世界顶级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需要通过一到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赶上去。但是如果仅靠目前“二代”深圳人的这种状况,要去痴谈什么建设国际大都市,我看是够悬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怕什么,深圳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二代深圳人不行,还会有一代移民来填啊。” 不错,乍一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二十多年来,深圳的确正是靠了那源源不断的移民潮,才如此迅猛地发展起来。不过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深圳是不可能无限地吸收移民,它总有达到极限的那一刻。事实上,近年来深圳在这方面已经显现出这方面的倪端来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为争夺人才而群雄并起的年代,然而相较于80年代的一呼百应,90年代的大露头角,进入新世纪的深圳吸引力正在被其它城市所赶超。总之,如果再想像过去二十多年那样,仅靠源源不断的移民来为深圳的发展加速的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 上面这些,虽然仅是谈了谈移民“二代”深圳人的事,但其实所述说的这些对那些原住民的“二代”深圳人也同样适合。他们的表现,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末了,在我心底深处一直都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再过二十年后,在二代深圳人手里的深圳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深圳呢?”(QQ:33079930) 幽壹 2006年10月29日晨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