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28|
阅读量:1452|
来源:朱运德
作者:陈才 来源:红网 |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一个族群——蛰居族,已悄然在都市生活中出现。他们,几乎每天都呆在家里,为的就是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生活全部依赖积 由于现代文明的进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现代科技,我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居所越来越舒适,我们的衣服越来越五光十色,我们的骨骼肌肉需要付出的劳作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心灵却越来越脆弱,我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稀薄。我们理解蛰居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感受,这就是现代文明病来了。 心理专家认为,蛰居族其实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这话没说全。是什么让我们患上“社交恐惧症”?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懒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忽略了对心灵的关注和守侯,这就是现代文明病产生的土壤。为什么几米的漫画、村上春树的小说能得到都市白领的追捧,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关注到了现代人的心灵危机。 物质现代化就像一列加速行驶的火车,窗外的风景或许能带我们短暂的惊喜和欢愉,但如果不能够深入审视自身的心灵,明白我们到底要往何处去,那么我们就可能被甩出火车,酿成灾祸。据国内媒体报道,日本国内自杀者连续8年超过3万人,集体自杀、自杀网站等现象频频出现。日本关西学院精神医学专家野田正彰说:“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日本人从孩童时期开始,就隐藏自己的弱点,不说真话,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我们比之好多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怎样重建生活,如何关注心灵,应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素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我们不应该只沉溺于灯红酒绿的时髦中,我们不要只“蛰居”在心灵的围城里。有时候,返朴归真、放下行囊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蛰居族侯 婕制图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一个族群——蛰居族,已悄然在都市生活中出现。 他们,几乎每天都呆在家里,为的就是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生活全部依赖积蓄以及亲人和朋友的资助。心理专家认为,蛰居族其实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逃避压力享受安逸 受访对象:周女士 年龄:34岁 蛰居状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我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干什么都累,就是想天天在家呆着,享受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在电话里,周女士调侃自己说,“原来还以为我这样的人少见,现在才发现,我居然还是一个什么族群中的一员。” 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周女士已经过了长达3年的“蛰居”生活。 她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到国外实习了两年,回国后,从一家酒店的领班做起,先后3次跳槽,4年前,终于成了南京一家大型餐饮店的副总经理,拿到了10多万的年薪。不过,在这家酒店工作一年后,周女士却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承受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并逐渐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累死累活工作挣钱,到现在连个家都没有,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周女士的感情生活至今仍是空白,“现在跟朋友联系也很少,连电话都懒得打。” 蛰居是假调整是真 受访对象:蒙先生 年龄:26岁 蛰居状态:为今后发展做铺垫 “犹豫了两年,挣扎了两年,痛苦了两年,终于解脱了。”MSN上,蒙先生给记者发来了这样的一段话。 3个月前,因为不喜欢所供职的单位里复杂的人际环境,蒙先生离开工作了两年的单位。此后,他就过起了和工作时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只要不是去看平时没有时间见的老朋友、老同学,就几乎睡到自然醒,窝在家里,彻底远离了工作。 不过,蒙先生并不承认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蛰居族。他说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好状态,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电话那头,蒙先生说自己并不想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潜伏在家“修炼”。 “趁现在在家,好好调整一下,每天上网了解各种信息,看看有什么商机,明年找个项目投资,发挥自己的特长。”电话那头,蒙先生的语气中透着乐观和信心。 不找工作依赖父母 受访对象:KEN 年龄:23岁 蛰居状态:靠家人接济,孤僻不善交往 他的网名叫KEN。每天,他的大多数时间就是挂在网上,上网打网络游戏是他每天的主要生活。这样的一种状态,从他一年前毕业之后就开始了。 “你知道的,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都难,更别说我们这样的专科生了。”KEN说,毕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就过上了这种日子,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也不急着找工作。上学的时候,自己就喜欢打游戏。 现在,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所有的时间就是泡在网上打游戏,和外界几乎不怎么联系。 “你说这种生活就叫‘蛰居’?差不多吧。”当记者问他生活来源如何解决时,KEN一脸的无所谓,“没钱了就向父母要呗,他们就我这一个儿子,不会不给的。”KEN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并没有想过今后如何打算。 【专家观点】 蛰居源于社交恐惧 对于这样怪异的生活方式,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周晓指出,这类人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已经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是可以通过“闭门不出”,来解脱心理上对于社交的恐惧感受。 “颓废、孤僻、拒绝沟通……没工作意欲,依靠家人的接济而生活,更严重者,断绝与外界联系。这样的自我封闭,不利于社会进步。”周晓认为,不管何种方式“闭门不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周晓分析说,工作难找、生存压力大是这类人群出现的主要原因,面对压力,一部分人被激发出了生存能力潜能,但也不可避免让一部分人出现不适应,因“边界感”模糊而出现烦恼,甚至哀伤、痛苦,这些感受又驱使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感,潜意识地回避压力、逃避复杂的社交,除了亲情沟通、积极介入之外,社会也应该向这类人群提供应有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