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邱晓华“地下婚姻”揭秘

时间:2007/2/6|

阅读量:1464|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7年02月06日 08:31:12  来源:现代快报

    2006年国庆长假,邱晓华卸下手头的工作,从北京飞抵上海。他此行一是看望阔别已久的宝贝女儿,二是从侧面打听这座城市新近发生的官场地震的最新进展。

    自从“上海社保案”于2006年7月曝光后,这位副部级高官的心一直悬着,他不知自己能否侥幸过关。这种担心在此次上海之行后不到两周就有了结果。

    国庆长假一结束,中共中央即召开为期四天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大会闭幕的第二天,即10月12日,邱晓华突然被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反推到他上升之日,邱晓华在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宝座上呆了约200天。

    10月19日,在国家统计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当面问及邱晓华动向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直接从放在桌面上的一叠文件中取出一张纸,一字不差地念了出来:“有关部门在调查上海社保基金案中,发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涉嫌严重违纪,中央纪委正在对其进行审查。”

    1月23日,中央纪委就邱晓华案通报时称:“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邱晓华被“双开”———即给予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处分。

    邱晓华在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宝座上呆了约200天

    “出事”前的邱晓华

    1月23日,中央纪委就邱晓华案通报时称:“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邱晓华被“双开”———即给予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处分。

    据知情人透露,邱晓华的合法妻子患上了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至今仍在接受治疗。该病很难治愈,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导致邱晓华夫妇婚后一直无子。涉嫌重婚的女主角,据称是上海某电视台财经出镜记者,邱晓华的一些同学、同事都已知晓。

    邱晓华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幼年丧母,1982年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进入国家统计局,一做便是24年。1993年,35岁的邱晓华担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从此为海内外所熟悉。

    邱晓华他在父老乡亲眼中唯一爱好就是读书,另一特点是写得一手好文章。1976年插队务农时,邱晓华还有幸被乡里安排做文秘工作。

    10年动荡之后,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邱晓华顺利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据说他在大学里的作业“做得像印刷品一样干净整齐”。

    1982年大学毕业时,邱哓华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一是拿着学校的分配文件,进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工作;二是与一位高中同学完婚。到后来,他的妻子也一起调入国家统计局。

    那时候,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30多名员工共用一个大办公室,一帮年轻人都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一些同事回忆,邱参加工作的前五年,综合司办公室的一盏灯总要亮到半夜,那是邱晓华在挑灯看书。

    他超强的业务能力,亦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好评。一位同事在电话中被领导问起“九五”期间中国GDP和CPI的增长幅度,她一时哑口无言,一旁的邱晓华头也不抬地报出了一串数字。

    曾是模范夫妻

    在当时,这种良好的口碑还延续至他的婚姻。夫妇双双均为部委干部,加之情深意切,颇令熟悉他们的人羡慕不已。他们甚至获得了“模范夫妻”的称号。

    1995年4月出版《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时,邱晓华还在其前言里写道:“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对我工作和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也对许多文稿提出过意见建议,并帮助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此后,邱先后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处长、处长、见习副司长、副司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

    1996年至1997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他又下放至安徽省做了一年省长助理。

    1999年9月,邱升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3年7月任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2005年11月,任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患上了红斑狼疮,至今仍在接受治疗。

    据介绍,该病很难治愈,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导致邱晓华夫妇婚后一直无子。

    涉嫌重婚犯罪

    了解邱晓华的人士告诉记者,涉嫌重婚的主角,身为上海某电视台财经出镜记者。

    该女现年约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在企业工作6年后,又先后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所学专业颇多,涵盖贸易、金融、主持、外语等。2001年起,供职于上海某电视台,担任财经频道的出镜记者。

    记者致电该电视台获悉,该女2006年10月起已不再正常上班,有关其涉案内情也无法对媒体通报。

    据知情者介绍,该女与邱最迟于2003年即已深交,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该女2005年上半年赴京深造时已有身孕,当年即为邱晓华产下一女。

    中央纪委的通报中称,邱晓华“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所谓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者与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

    记者获悉,邱与该女之关系应属后者,即并无结婚证,但邱晓华的一些同学、同事都已知晓。

    邱与该女并无结婚证,但邱的一些同学、同事都已知晓。

    褒贬统计路

    在邱晓华的一些同学看来,邱晓华对数据有着过人的分析、判断以及预测能力,再加上能吃苦、勤奋,如专攻于学术前途同样不可估量。

    1991年11月,《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邱晓华的《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文章基于大量经济数据与深入分析,大胆提出“治理整顿应该结束,留存问题可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此建议一月后被中央采纳,33岁的邱晓华由此震动中国经济界。

    据国家统计局一位处级官员称,邱晓华案发事先并无征兆。

    事实上,自其2006年3月升任局长后,一度高调推动改革,先后推出幸福指数、绿色GDP、地区创新指数等。

    2006年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邱晓华认为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应告一段落,“已经见到积极成效,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此观点招致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异议。有人士甚至认为,邱晓华自2006年9月以来的反常言论,很难撇清他与特殊利益集团的瓜葛。

    有人士认为,邱晓华自2006年9月以来的反常言论,很难撇清他与特殊利益集团的瓜葛。

    “清水衙门” 的权力

    曾有记者提出“地方少报假报,数据掺水”的疑问,认为统计局的“美化”数据可能低估了目前经济过热的严重性。

    与国务院的一些实权部门相比,国家统计局相对弱势,给公众感觉“下水”的概率也相对小些。很长时间以来,统计部门既不管钱,又不管物,是人们眼中的“清水衙门”。

    然而,世上原本没有绝对的腐败土壤,“清水衙门”里的官员未必就一定是清官。权力一旦失去相应的监督,“清水衙门”也会变成腐败高发区。在官场潜规则之下,你在权力范围内给我面子,我会在自己权力所及给你帮忙,权力与权力间的交易,与直接腐败相比更隐蔽,但其危害更大。

    知情人士透露,邱晓华除涉及社保案的资金外,落马原因可能还有收受地方政府的贿赂,在GDP统计上做手脚。

    除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有争议外,外界至今对统计局的数据真实性仍存在众多非议。

    在9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有记者提出“地方少报假报,数据掺水”的疑问,认为统计局的“美化”数据可能低估了目前经济过热的严重性。

    “这些数据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水分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对于质疑,邱晓华在当时如是回应。

    此后不久,国家统计局还宣布,为了严厉打击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坚决维护统计信誉,已成立了统计违法举报受理中心。

    尽管邱晓华对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信心有加,但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仍然对各项数据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疑,认为这一“自下而上”的数据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应对”“缩水安抚”中央的可能性。

    邱晓华转正局长上任后,曾努力推动统计调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期望建立直属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队,直接介入地方统计部门的工作。这项改革引起一些地方统计部门官员的不满。

    对此,邱晓华在今年9月中旬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一些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数据审核把关不严”。他甚至义正辞严地批评,某些地方的个别统计人员纵容、袒护甚至指使、授意调查对象虚报瞒报统计。

    但这种改革并未赢得统计系统的支持。一位基层农调队员称,邱晓华给省以下改革定了基本调子,即省以下基本维持现状。这种上改下不改、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对基层队员来说,无疑是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邱所提出的两种模式是限制调查队独立工作的模式,早就受到基层队员的诟病,却被邱当作改革良方来倡导。(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