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2/22|
阅读量:1480|
来源:朱运德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当大家都盘算着携妻带子回家与父母团圆的时候,不少年轻夫妇却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年夜饭该上哪方父母家吃?
长沙市邮政局的刘英去年刚结婚,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春节临近,他们却因“年夜饭去谁家吃”陷入冷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刘小姐夫妻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有不少人已步入适婚年龄,传统的习俗,让他们在年夜饭问题上陷入尴尬。
子女这样想
一方妥协:在中信银行工作的廖先生与记者谈起这一问题时说:“不管怎么样,男娶女嫁的事实还是明摆着的,所以回婆家吃年夜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啦。对此我妻子是支持的,岳父岳母也理解。”
持同样态度的王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妻子的娘家在长沙市区,而王先生家在农村,妻子嫌回老家太麻烦,另外在市里吃年夜饭方便,而回农村不适应,因此妻子强烈要求在娘家吃年夜饭。可王先生一想起含辛茹苦把自己培养出来的父母就十分愧疚,心里一直不痛快。
双方轮流过:在高桥大市场做生意的文先生夫妇一个来自湖南娄底,一个来自四川绵阳,到谁家吃年夜饭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比别人更为棘手。因为路程实在太遥远了,无奈中他们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每年轮换着到两家过年、吃年夜饭,这样谁都不吃亏。
各回各家:刘强是望城人,王玉梅是益阳的。临近春节,两家的父母都打来电话,要他们两人回家吃年夜饭。两人商量过多次,最终还是决定各自回家,“能带媳妇回家吃年夜饭,那当然最好了。既然不能达成一致,那我们还是决定各自尽孝,让各自的老人都能得到安慰。”
两家一起过:双双供职于某事业单位的周先生夫妇结婚后在市区买了房子,他们选择把双方父母都接到自己家吃年夜饭。“这已经是最圆满的选择了。”秦先生说,“第一不用两边跑,而且也不会为难哪一方。”可是秦先生担心,因为双方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性格和饮食习惯都大相迥异,如果大家一起吃年夜饭闹出点不愉快来那多尴尬呀。
父母如是说
“传统的习俗不能轻易改变。”老家在东北的孙名师傅认为,“孩子们结了婚,男方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年夜饭就该在男方吃,正月初二再回娘家去团聚。在这一点上,我家儿媳做的特别好。现在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儿媳就准备着购置年货,把家里搞得热热闹闹的。”
49岁的金女士则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年轻人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实在太累了,做父母的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为人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年夜饭到谁家吃,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
吴大爷是一名离休老知识分子,儿子和儿媳都在美国,谈到独生子女夫妻到谁家吃年夜饭的问题,吴大爷讲了一段他在某网站上看到的一个报道: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早些独立,而自己步入老年后却越来越依赖儿女,这不是积极的生活观。吴大爷笑着说:“这种观点我同意。春节啊,就是一个乐儿。不给子女压力,自己也活得轻松,中国父母应该学会‘独立、独乐’。”
公众这样看
陶思(在校大学生):虽然我还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但我觉得,这种事儿是夫妻两人的事,不能一方说了算,另一方就妥协。夫妻两人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夫妻商量好以后,再做双方父母的工作,这样不至于为到谁家吃年夜饭的问题而产生矛盾。
邹敏(电视台编辑):我认为做父母的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要看得太重,对于春节也是一样。过春节的传统一般是到男方家过,但独生子女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必将对我国流行了几千年的以男方家庭为主的传统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我们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陈虎强(心理学系副教授):任何人思念父母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到谁家吃年夜饭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做儿女的有一颗牵挂父母的心,并能将这种牵挂付诸行动。而夫妻之间也要注意沟通,相互尊重,保持家庭和谐,千万别为了尽孝心又闹出新矛盾。
目前,“独生一代”已陆续步入就业和婚姻的高峰期,而这一代的父母也相对进入“空巢”期。目前我国仍以子女赡养等传统养老方式为主,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构建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