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3/26|
阅读量:1593|
来源:朱运德
| ||
3月15日,时代广场举行的“3·15”大型咨询会上,保险投诉点前人头攒动,消费者或手持保单,或拿着投诉信,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有情绪特别激动者甚至连串嚷出“骗子”的叫骂声。笔者注意到:同时在此接受投诉的还有来自医疗、旅游、消保委等各个部门三十几个咨询点,似乎都没有保险投诉点“热闹”。面对 不过,作为旁观者,笔者倒觉得这“热闹”的场面,其实也是件大好事。首先,近年来,保险发展迅速,2006年,上海总保费收入达407亿元,投保人数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已达3.96%,人均保费达到2992元;无论是旅游出行,还是新车上路,保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人民的视野之内。眼前热闹的投诉场面,讲白了,还不是因为关心保险的人越来越多的结果了吗?这难道不是好事? 其次,与保险一同发展的,确实有消费者的不满意。2006年,上海市消保委共接到保险类投诉共349件,同比增长11.5%;本刊的投诉热线亦接到消费者投诉100多起,投诉内容包括营销员误导、保费滞留等。在本刊和复旦大学进行的上海保险服务满意度调查中,90%的受访者认为保险理赔服务较差。“3·15”咨询会现场,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以养老、医疗、重疾等保险居多。投诉的增多,虽是坏事,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今,消费者不仅保险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也同步增强;人们不仅要买保险,还要买得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乎,以往束之高阁的保单被翻出来仔细阅读了,买保险也不再单纯听信保险营销员的一面之词了;从不懂到略有常识,从投保后不管不问,到积极维权,投诉增多,这样的变化不正说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从保监局到消保委,从媒体到法院,消费者维权的声音越来越响亮,“3·15”咨询点上自然越来越热闹,这岂不是好事? 当然,“3·15”投诉多暴露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漏洞和服务缺失,损害到整个行业的信誉,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的重视。买保险不是买麻烦,如果凡事都要依靠投诉才能解决问题,那么“3·15”的热闹之后,必定将是行业发展的冷清。所以,比起每年生日的问候、保单缴费提醒等服务,消费者更期待实在周全的服务,透明诚信的行业环境。 知耻而后勇。只有不回避消费者投诉,切实解决并杜绝投诉产生的源头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咨询会现场看到国寿、平安等投诉比较集中的公司都派出了专员为消费者解答疑难。但愿保险公司把这种服务日常化,让来年的“3·15”咨询现场呈现另一种热闹———来咨询购买的人多一点,投诉的人少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