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深圳外调官员透视:为中国培养不少能员干吏

时间:2007/3/26|

阅读量:1360|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7-03-26 17:23:41 作者:李斌 来源:新华网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为中国培养了不少能员干吏

  深圳一年一度最大的政治生活事件——深圳“两会”昨天正式落下帷幕,出于对官员变迁的敏感,王顺生的归来、唐杰、李铭的升迁自然成了热议的话题。而就在昨天,新华社发布了“张高丽同志任天津市委委员、常委、书记”的消息。对此

,有熟悉深圳历史的学者指出,关注深圳官员变迁,不可忽略一个现象,即特区成立27年来发生的大量官员外调现象,其规模、影响远远大于媒体曾于几年前报道过的苏州官员外调。这种现象的背后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不但贡献着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思想,更为中国的全面开放培养了不少能员干吏。  

  “深圳官员外调,省部级高官就有多位,如果把本省内的调动也算在内的话,那就数不胜数了。

  深圳是全国各地和全国人民支持才发展起来的,因此深圳长大成人以后,也应回报于全国。我相信这是所有曾在深任职官员的共同心理情结。

  ——《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作者陈秉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说起曾在深圳担任过市委书记一职的张高丽,深圳特区报业集团调研员陈秉安的最大印象是“他离开深圳后,去山东先后担任过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是从深圳走出的一名重要省部级官员。他在深圳最大的一项政绩便是促成了高交会的举办,至今仍在影响深圳”。

  陈秉安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自从1985年来到深圳以后,他曾先后在政府部门及深圳特区报社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发表后一时洛阳纸贵,深圳改革引起了举国关注。

  深圳外调官员数不胜数

  20余年来,陈秉安目睹着深圳官员走马灯似的轮换,并与很多官员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要说深圳官员的外调,省部级高官就有多位,如果把本省内的调动也算在内的话,那就数不胜数了。”

  陈秉安认为,如果按只要离开深圳便算做外调的话,那么深圳最早一批级别较高的外调官员应该是方苞、张勋甫、吴南生这批老同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前身是宝安县、深圳市,还没有成立特区和市的时候,方苞便是宝安县的县委书记,后来担任过深圳市委副书记等职务。离开深圳后,曾先后担任珠海市委副书记、省委副书记等职务,把深圳的经验带到了珠海。”

  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张勋甫、特区首任市长吴南生在经历了特区早期的筚路蓝缕之后,也先后调回了省里,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深圳培养的最早一批领导干部,恰逢内地尚未全面开放时,因此这些领导干部多半属于开拓型人才。你想啊,组织上要想把深圳这个试验田的种子播到其他地方去,没有插秧播种的人怎么行啊。”陈秉安说。

  那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年代

  在特区早期输出的这些开拓型官员中,以梁湘的仕途起伏最为波折,至今说来仍令人唏嘘不已。

  真正打开深圳经济特区局面的,便是这位性格刚烈坚忍的汉子。1981年3月,已经62岁的梁湘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到深圳担任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一职。短短几年时间,物价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融资体制改革……一系列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接踵而出,致使外界发出了“深圳要变天”的惊呼。在他手中,深圳科教文体事业也全面开花,办起了《深圳特区报》等八家报刊,以及深圳大学、教育学院、电视大学、各类中专和一批中小学。

  “那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充满壮志豪情的年代。”上世纪80年代曾在深圳市委任职的李红光回忆说。

  1986年对梁湘来说,可谓悲喜两重天,新年伊始,梁湘成为《半月谈》杂志的封面人物,被推举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但仅仅几个月后,梁湘失去了领导职务。他在当年的离职会上说:入党已半个世纪,他“没有虚度年华”。但短短一年过后,他被再次起用,先后担任海南建省筹备组副组长、海南省委副书记、首任省长等职,直至1989年9月14日被撤销职务。

  只要领先全国外调就会继续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包括梁湘在内,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外调至外省或国家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还有邹尔康、李灏、庄心一、郑良玉、李子彬、于幼军、张高丽、王众孚等。至于外调至本省其他地市或上调广东省一些重要领导岗位的则更多,包括黄丽满、宋海、刘志庚、黄志光、郑利平等,以及最近刚刚调回深圳的王顺生。

  “只要深圳发展始终保持领先全国半步,这种官员外调的现象就会永远存在下去。”陈秉安说。

  近年来,深圳改革的气质也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比如张高丽、于幼军等人在深任职期间,不但深圳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的发展也经历了市场经济从无到有的阶段。但在如何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海外联系方面,内地城市还缺乏优势,这个时候将他们调到内地去,就配上套了。”

  调离深圳之后,于幼军曾先后担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及山西省副省长、省长等职。在他任职湖南期间,曾带团回深参加过高交会,随团带来了一大批农业项目,希望借助高交会的平台尽快改变湖南的产业落后状况。而陈秉安则在于幼军在湖南任职期间,与其发生过接触。“他在湖南时,曾到一家深圳人创办的学校视察。我发现他在言谈之中对于引深圳资金到湖南非常重视,并对学校的创办人讲,在湖南办学校是深圳帮助内地欠发达地区做的大好事。”

  其实,利用在深资源服务于就职地的快速发展,并不止于幼军一人这样做。在陈秉安看来,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体现了这些官员一种共同的情结——“深圳是全国各地和全国人民支持才发展起来的,因此,深圳长大成人以后,也应回报于全国。我相信这是所有曾在深任职官员的共同心理情结。”

  外调官员的深圳情结

  一些曾在深任职的官员外调后还有一种情结,便是希望在叶落归根时,把根扎回深圳。

  今年3月13日,副省长宋海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在全国人代会广东团住地国谊宾馆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在细致地回答了本报提问后,宋海还动情地讲起了他在深圳工作时,深圳市民对他的支持。“1998年发大水时,我当时在深圳分管民政工作,深圳发送物资到灾区,曾经有一个深圳的女同志,到民政局仓库刷刷地捐了15万元。当时工作人员让她留个名字,她说,‘别人那里因为发大水就等着救急呢,那还顾得上写名字。’这个事深深教育了我——深圳人有深圳的精神,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深圳人确实尽全力。这种精神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都教育了我,教育我不能占不能贪,使我今天还能做点事情。所以我希望特区能发扬不断创新、敢于平等竞争打胜仗的精神,坚持这样的‘特’。”

  即使在调离深圳多年后,这位深圳市原副市长还坚持自己是个深圳人。“我户口还在深圳,还是特区人,以后退休了还是要回到深圳的。”他一边笑着,一边微挥着双手说。

  在深圳历史上,外调官员退休后回到深圳的不在少数,包括梁湘、李灏、邹尔康、郑良玉等,目前均在深圳养老。“这里面既有深圳气候宜人,适合休养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深圳多年不灭的深厚感情。”《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的作者陈宏告诉记者,以曾任深圳市市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郑良玉来说。“他的老家在湖北,但他最终离开江西时,是直接飞到深圳的。后来,他还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及了自己对深圳的深厚感情。他认为,在深工作时期是他个人革命生涯中用心最深,也是期望最大的,他个人事业的辉煌与顶峰都已经留给了深圳。”陈宏说。

  目前,郑良玉依然在关注着深圳的发展,并担任着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会长一职。在梳理深圳历史、探索深圳未来出路等方面继续发挥着余热。

  “只要深圳继续在为中国改革探路试水方面发挥作用,继续领先全国半步,深圳官员的这种辐射作用就不会降低。”陈秉安判断。但他同时也指出,在关注一大批深圳官员为中国改革突破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深圳历史上千百万曾在深奋斗的外来人员,他们将在深圳所收获的财富与经验带回老家后,也加快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更是中国进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