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徐学江 作者文集
国家税务总局4月12日最终公布,截至4月2日,全国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实际自行报税人数近163万,而税务部门预估人数为170万左右。但在此之前媒体广泛报道的专家预测,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个人至少有600万。为什么两个预测数字如此悬殊?税务总局并没有作出解释。如果170万的预估数接近事实,那么实际个税申报达到163万,申报率达96%,应该说我国第一年的个税申报工作相当成功;如果至少600万的预测数比较接近实际,那么实际申报数只达预测数的约四分之一,这么低的申报率,就不能说第一次个税申报工作是成功的。
人们有理由对这两个悬殊的预估数字提出质疑: 一是因为它关系到对这次个税申报工作的评价。如果申报率达到约96%,那就基本上是个总结成功经验的问题;如果申报率只有约25%,那就基本上是个总结教训的问题。二是人们不解,既然“600万”这个预测数与税务部门的预估数相差那么大,税务部门为什么一直对“600万”没有任何表示,直到12日最终公布个税申报结果时也没有对“600万”说半个不字。事实上,在此之前某些税务官员也引用这个预测数字。三是某些地区个税申报人数显然与它们富裕和个人高收入的名声不太相称。
税收向来就是一件难而又难的事情。即使在税制健全、国民纳税观念强的发达国家,也存在非法偷税、逃税现象。我国第一年实行个税申报,其阻力和难度可想而知,税收部门工作出现某些失误也在所难免。但必须实事求是对待第一年个税申报的结果,切不能无视或低估可能的漏洞,决不能放松对偷税逃税者追讨和惩处。开头不严,遗患无穷。全国人大通过的个税法,必须得到严肃执行。
从个税申报实施过程看,某些教训值得记取。明显的一点是,税务部门在思想认识上好像不够到位,没有充分估计到个税申报工作的阻力和难度,过高估计国民纳税的积极性,过分相信他们的“觉悟”和“自觉性”,工作启动有些匆忙。与认识不到位相联系的是措施不过硬。税务部门有没有认真想过,如果有人不自觉申报纳税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许想到了,但有没有制定过硬的对策?这里最基础、也是最让偷税逃税者害怕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到底数清,能掌握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都有哪些人,他们收入、支出流动信息如何。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税务部门才能真正硬得起来,才能惩处有据,才不怕有人不自觉。如果这个基本功没有做扎实,那些偷税逃税者对那些“不申报者将受到多重处罚”、“对偷税者要处以50%以上,5倍以下罚款”,“将影响个人信用体系,留下不良记录”等警告,是不会当会事的。没有牙的老虎,即使吼声振荡山谷,也不具威慑性。12日税务总局报告说,他们已对达到一定标准的2000万纳税人建立了个人档案。但“一定标准”,各省市都不统一,显得相当粗造。而且,只对工薪人员的死材料建立档案是远远不够的。
古人告诫:凡事要“谋定而后动”。“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愿政府,特别税务部门,在深入总结第一年个税申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收入多元化、隐性化和现金交易量大等征税难点,借鉴国外税收的有益经验,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出细致、有效的对策,为下一年度的个税申报做好充分准备,在反偷税逃税斗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