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6/28|
阅读量:1313|
来源:朱运德
深圳商报 |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这对于深圳文化产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为城市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我们打造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征程上,文化产业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既是和谐深圳的推动者,又是效益深圳的主力军。所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将是深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点睛之笔。 选择文化产业,是深圳面对自身的优势和局限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因为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硬约束,深圳必须选择低消耗、高产出的“轻GDP”,而文化产业就是“轻GDP”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意内涵的文化产业把人的创造力作为创新源泉,能有效实现产品附加值最大化,从而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深圳之所以提出要“文化立市”,更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全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做的就是“增创新优势”的文章,就是希望发展一种能发挥深圳独特创新优势的产业模式,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和先机。2003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不失时机地将文化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四驾马车之一,短短几年成效立竿见影:产业增加值逐年上扬,一年一个新台阶,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逐步提升,一年一个新高度。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及多个部委对深圳寄予信任与厚望,将唯一的国家级文博会落户深圳,从而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佳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是对深圳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文化产业如何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尚无成功先例可循,国外方式更不易简单复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与文化相关的印刷、动漫、演出、影视等行业积累了一定的家底和经验,特别是全市六区通过积极申报文博会分会场,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塑造出大芬油画村、田面“设计之都”等产业园区品牌,集中展示了深圳文化产业的优美身姿和显著成果,也拉动文化产业各行业加速运转,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如果我们用成熟且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标准去观察,就不得不承认,在很多领域,产业化还只是刚刚起步,甚至可以说还很幼稚。但这种幼稚又是巨大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文化产业生长的“温床”?是深圳发展文化产业作出的最重要的探索。深圳要在这一新领域执全国之“牛耳”,就必须像当年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扫除各种障碍,完善各项机制,吸引资金,留住人才,壮大产业,如此,深圳才能博得先发之势。建设产业软环境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机制,规范产业管理,谋划战略布局。在这方面深圳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全国首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草案)》上月已提交市人大审议,《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也进入编制过程。制定一部好的法规和规划相对容易,如何把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 有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温床”与沃土,我们还要寻找深圳文化产业的优势和突破。而文化产业与深圳固有的优势产业互相融合,则是深圳主要的优势所在。深圳的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十分发达,若能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在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同时,必能产生1+1大于2的经济效益,为城市经济发展添加竞争力,这一点在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中均得到体现,英国、韩国、美国等国也早有成功经验。通过产业融合借力打力,不仅有利于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培育龙头企业,也有利于生产文化精品,创造品牌产品。 文化产业的重心在于产业,但是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却会波及文化与产业两个维度,文化产业充分发展之后,文化事业必然会受到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能为文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文化产品,而文化事业发展则为文化产业提供重要的内涵支撑,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也不该以削弱另一方为代价。只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市民的文化福利,才能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都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深圳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居民文化福利,切实保障市民基本的文化权利,大剧院、图书馆新馆、中心书城、“文博会”、“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文化项目和活动,已经成为市民心中响亮的品牌。 省党代会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为深圳,也必须对发展文化产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是在打造深圳的支柱产业,我们也是在为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探索道路,更是在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摸索经验。我们重任在肩,我们任重道远。 |
作者:本报评论员姚正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