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9/17|
阅读量:1142|
来源:朱运德
|
2007年09月17日 晶报 |
和其他的IT企业经营者一样,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拥有很多头衔:老总、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不过,有一个头衔是他在这群IT精英中独有的:神童。作为赫赫有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最小的学生,张亚勤曾经是中国千万莘莘学子心中的偶像。如今,这个昔日的神童已经过了不惑之年。9月10日,他与深圳市领导一起为新开张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深圳园区揭幕。 在接受专访时,他告诉晶报记者,从今以后,他的“中国智造”之梦将与深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桶“金”: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 生于1966年的张亚勤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最早的大学生之一。按照他的年龄,本来是没有这个机会的。不过,张亚勤是个早慧的人。他回忆说,自己3岁认字,5岁上学,接连跳级,到了1977年,11岁的他已经成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就在这一年,传来了一个令国人无比振奋的消息: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教师的母亲走了一点‘后门’,让我直接从初三跳到了高二,这样就可以直接参加高考了”,张亚勤说(当时高中还是两年制)。张亚勤每天起早贪黑,在两个月之内把高中的课程学得滚瓜烂熟,然后上了高考考场。 分数下来后,张亚勤心中一沉:与他心仪的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分数线只差10分。眼看少年大学生之梦就要落空,突然峰回路转:中国科技大学为了给刚刚开办的少年班招生,特地组织了一次全国统考。张亚勤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如愿接到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是当年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对于生意人,人们往往对他们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非常感兴趣。张亚勤认为,自己的第一桶“金”与绝大多数人截然不同,就是从12岁开始的大学生涯。因为这使得他在今后IT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比别人更高的起点——在中国科技大学寒窗7年,19岁——大多数人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张亚勤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当年前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23岁——大多数人本科才毕业的时候,张亚勤已经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31岁——许多出国留学的人们还在刷盘子筹集生活费的时候,张亚勤已经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并且是这个协会成立100多年来最年轻的院士。有了这一切之后,张亚勤在38岁就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没有人感到意外。 回马枪:三十出头的年轻“海归” 就像人们起初没想到张亚勤19岁就能出国留学一样,大多数人也没有想到他30岁出头就会从美国回来。张亚勤回忆说,那是在1998年,他的朋友、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现任GOOGLE中国总裁)给他打了一个电话,邀请他到微软中国工作。张亚勤几乎没有更多的考虑,几天后就飞越大洋回到了中国。“我没有和微软谈什么条件”,张亚勤说,“回到中国工作一段时间,没有比这更有吸引力的了。” 1998年的中国,电脑、网络刚刚走进大众的生活。微软在中国的存在,不外乎电脑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能在中国研究出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我心里有一个非常明晰的目标,那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实验室。”张亚勤说。 张亚勤并不是说说而已,尽管很多人当时并没有把他的话当真。两年之后,他从李开复手中接过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当年研究院就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我们从基础研究做起,然后慢慢地向核心产品靠近;一开始以微软产品的本地化、汉语化测试为主,渐渐地微软总部把核心的、战略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孵化任务交给我们”,张亚勤说。到了2006年,微软把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全部合并,组成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由张亚勤担任主席。“我1998年刚回来的时候,包括李开复在内,微软中国研究院只有三四个人”,张亚勤说,“现在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已经有1300多名全职员工,1500名聘约员工,已经是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发机构。” 追逐梦想:扎根故土,倾心“中国智造” 如果你认为学理工科的人都是埋头搞科研的书呆子,那就错了。至少张亚勤不是这样。在若干年之后,可能会有一个口号让人一听就想起他:中国智造。 “这次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深圳开设自己的园区,就是‘中国智造’战略的重要一环”,张亚勤说,眼下微软中国研发领域已经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基——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研发园区。新开张的深圳园区,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硬件技术方面进行全球最为尖端的研究。它们拿出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 “例如很多人都在用的MSN”,张亚勤说,许多深圳人在使用MSN的时候并不知道,MSN的很多技术都是从深圳诞生的:微软从两年前就开始在深圳通过收购企业的方式,研发MSN的移动技术。现在,微软已经与一些移动通信巨头合作,把微软的操作系统移植到手机上,让手机可以用MSN聊天、上网、收发邮件,变成一个移动的电脑。 张亚勤说,现在他掌舵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正在大规模扩编,今后3到5年内,全职员工要扩大到3000多人,聘约员工增加到5000多人,它将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和产品开发基地。“微软绝对是所有外企在中国研发投入最大的”,张亚勤说,他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人们在使用一项像WINDOWS、VISTA操作系统那样改变自己生活的微软产品时,能够想到这是在中国研发出来的,在深圳问世的,这就是真正的‘中国智造’。现在未必行,但是今后一定能做到。” 对话 学习也是一种事业 晶报: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制造”,它依托的主要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您提出的“中国智造”,依托的又是什么呢? 张亚勤:当然是中国的人才资源。我们可以查到这样的数据:中国每年毕业的IT专业的大学生有20万之多,是美国的5倍、印度的2倍。中国的人才资源绝对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而且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晶报:说到人才,您本人就是中国和美国都引以为傲的人才:12岁就成了中国最小的大学生,后来又在美国被培养成了一位IT行业的领军人物。从您自己的求学经历来看,您认为以“中国智造”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培养的人才还有哪些差距? 张亚勤:首先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础知识都十分扎实,很多中国大学毕业生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当然,美国的大学教育也有自己的优点。例如,实践能力强。 我印象中,微软在美国招收的大学生通常都是一上班就能投入实际工作,而在中国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就需要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手。这里面有教育文化差异的问题。 晶报:无数中国青年学子梦想和您一样成功,其中很多人希望投奔到您的手下。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张亚勤:我对青少年学生最中肯的建议就是:时时刻刻不要丢掉你的好奇心。特别是学理工科的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探索的动力,这样你的学习就不只是为了考学,为了找工作,而是一种事业,这就给成功打下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点,中国学生要向美国学生学习。 人物档案 张亚勤 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et方面的世界级专家,拥有50多项专利,其中多项专利已成为国际标准。年龄:41岁出生地:山西太原个人经历: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岁获得硕士学位。 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1998年回到中国,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翌年任院长。 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全面负责微软在中国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指导和推进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战略。 记者印象 心系祖国的“神童” 合体的西服,文雅的谈吐,淡定的神态,略微发福的身材。张亚勤绝不像很多IT公司老总一样,把自己打扮得十分娱乐化。他在人们面前出现的时候,总是一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样子。在记者面前,他谈到战略、产品,始终是丝丝入扣,游刃有余,惟独说到一个属于他的话题—“神童”的时候,就腼腆起来。 “只是机缘巧合而已,当时有那么一个少年班招生考试,我去考了,考上了。”对那段让无数人羡慕的经历,他这样轻描淡写。不过,这个当年的“神童”没有忘记养育他的故土。1998年,仅仅因为可以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他就投奔了微软。不到10年工夫,微软中国研究院(研发集团)在他的带领下,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发展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发机构。再过10年,他能让中国人看到些什么呢?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马骥远) 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制造”,我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依靠“中国智造”。 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人们在使用一项像WINDOWS、VISTA操作系统那样改变自己生活的微软产品时,能够想到这是在中国研发出来的,在深圳问世的,这就是真正的“中国智造”。现在未必行,但是今后一定能做到。 |
作者:晶报记者马骥远/文张定平实习生潘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