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1/18|
阅读量:1163|
来源:朱运德
中国青年报11月18日报道 “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最近身体好()一般()不好();学习累()一般()不累();有钱()缺钱()……”这是一位母亲替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写的家书。这位母亲在信下面加以注释:“
“大学生千万不要丢失了那颗感恩的心。”一位网友发出了这样的评论。
在第十届“挑战杯”参赛作品中,一件名为“感恩父母,点亮亲情”的教育类作品格外引人关注,来自河北工程
调查显示,62.0%的大学生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17.8%的大学生只记得父亲或母亲的生日,更有21.2%的大学生对父母的生日都不记得。
据薛秀丽介绍,河北工程大学最近组织了一次“一封家书”征文
调查显示,90.5%的大学生选择用
有大学生认为,是中国人含蓄的传统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交流的减少,“尽管有时想和父母联系一下,可是时间又比较紧张,想用那种传统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但拿起笔来一时也不知说些什么,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绝大多数人还是把孝敬父母落实在了刻苦学习、掌握知识的实际行动上”。
调查显示,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了“改善父母
“这个调查题目设计得好,不仅对大学生要注重感恩教育,就是企业、政府,对职员、公务员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我和一个著名企业的总裁聊天时就曾经说到感恩,他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要求中层领导回家必须要向父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