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我国流动人口达1.4亿 “我只想换个活法”(图)

时间:2007/12/13|

阅读量:1137|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7年12月13日来源:法制日报  
 
图为一对要回家的农民工夫妇再次看一眼自己参与建设的高楼  沈国新摄

    图为一对要回家的农民工夫妇再次看一眼自己参与建设的高楼 沈国新摄
 
图为人潮涌动的流动人口大军  肖恩摄
                                    图为人潮涌动的流动人口大军 肖恩摄 

  中国流动人口调查•现状篇:改变命运的流动
  开栏语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大多数农民从农业领域转移出来,在城乡流动就业,这种情况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流动人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举家迁移、滞留城市的现象比较突出,加剧了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状况,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流动人口既是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也是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重点对象。妥善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中央综治委即将出台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道,从流动人口生存的现状、面临的难点以及各地各有关部门如何破解难题,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展开报道。
  法制网记者 张亦嵘 杜萌
  流动人口,通常指为就业、生活,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的人口。中国的封闭在开放的瞬间被打破,离开土地的农民或蹒跚独行,或仨俩结伴,或成群结队,或扶老携幼从穷乡僻壤走出来,涌向都市,涌向沿海,涌向每一个他们认为能给他们带来机会和希望的地方:开机器、盖大楼、挣大钱,换个活法!这是一幅极为壮阔的迁徙画卷。这画卷中,跳动着无数个传奇和故事,平淡的、惨烈的、屈辱的和奋进的,这些传奇和故事改变着流动者的命运,劳作为活着,也为活得更好,青春在劳作中流淌,当劳动不再仅是谋生的手段,流动的劳动者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中无人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我不知道 “三险”跟我有什么关系
  在北京东直门莱福斯广场的工地上,吕伯成放下手里的扫帚,抬头望望22层高的大楼,这座平地而起的大楼是他和200名建筑工人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亲手建起来的。眼下快竣工了,过不了多久他们会去新工地建新的大楼。
  吕伯成今年52岁了,家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乡下,老家有妻子儿女,出来前以种稻谷棉花为生。他说,4年前离家打工,出来前就盘算过,一要钱能拿上,二要身体受得了,转眼4年过去,一切还好。他先在南方,来北京也就一年。
  他说,北京好,雨水少,做工的日子多,这儿都是包工,啥时干完啥时下工,有人技术好,下午三四点钟就回工棚了。在北京,公司每月发给每人100元零花钱,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借钱,可以申请,额度不能超过全年兑现工钱的总数。去年他揣了1万元带回家。
  在南方打工时,雨水多,尤其上半年常下雨,雨大得出不了工时,就歇了,但老板不发钱。老吕到过的建筑队都是一年一结账,不拖欠。不论南方北方工地,他的工钱每年平均下来也就是每月千元。北京这家建筑公司是江苏的,住简易楼式的工棚,冬天有暖气,工地有食堂,用饭票吃饭,年终发工钱时要扣除饭费,他每月需用350元至400元饭费。老吕被指定做卫生,负责打扫工地、食堂、厕所,每天工作9小时,他不愿干这活计,因为干这活儿挣钱少,可“领导”就让他干这个,只好服从。在别的工地,他做过杂工。问什么是杂工,他说,就是机械化达不到的地方,工人要挖填土方、运送建筑材料。
  记者问,这把年纪才出来做工,为啥不早些出来呢?
  老吕说,为给儿子成家,26岁的儿子娶了媳妇,他成就了家里的这件大事,才出来挣钱,老伴儿和儿子在家里种田。他挣钱可不是为了要出生的孙子或孙女,是为自己和老伴儿养老。他说,挣的钱不给儿子,他们日子才有机会。
  做工万一出了工伤咋办?他说,这4年里,他工作过的地方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儿。莱福斯广场工地对面有家建筑公司发生了一起工人意外工伤的事,他听人说,那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出钱,按照伤残等级补助摆平了。到底发生工伤后有哪些补助事项和补偿的具体数额?老吕说自己不知道上面是怎么规定的。
  问老吕是否知道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比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办了没有?他说家乡宣传过这事,但他没记住,也没关心,他不知道这些保险跟他往后的日子有什么关系。
  不给工钱 我决不饶过黑心老板
  记者是在去浙江省平湖市的路上见到赵仕艳的。那时,他正在中埭路段一家工地上做工。一身破衣服,一脸沧桑,手很大,握着钢筋要切断。
  他说自己是四川绵阳人,家在一个小小的镇子上,分责任田那年,他就种田,麦子、水稻、玉米、花生什么都种过,只是家里的地太少,就二亩不够种,才出来打工。问他什么时候离开家的?他说有十来年了。青海、新疆、广东都去过,青海、新疆风沙大,不好活,就去了广东,可广东社会有点复杂,消费水平又高,剩不下钱,他才来了浙江。问他干过多少个工程?他说记不清了,一个工程干三四个月,干了十来年,谁还记得干了多少个工程?总是这个工程完了再找一个,有时没干完老板不厚道,自己也会走的。
  来到平湖七八年了,这儿的人好,气候也好,就留下了,把老婆孩子一起从绵阳接来了,老婆在艺浦镇上的一个日资厂里打工,一个月能挣个一千四五百元,孩子已经上到小学六年级,调皮得很,每天总要五十几元零花钱,鬼知道他怎么花!家里三口人,每月的开销怎么也要一千五,租房还要两百多,加上三百烟酒钱,正好是他的工钱。
  中午都是自己带上米和菜在工地上做着吃,老板不管饭,工钱一天80元,月月清,工地上的活,干一天有一天,下雨歇工,没钱。一天要干十来个小时,反正他有力气,比当地人能挣。他在这没入社保,养老保险在家里入的,他把钱寄回家,爹妈给他交。六年前,家里就盖了新房,是个二层小楼,底层是铺面房,顶层是三室一厅,当年气派得很,现在一般般了。盖房的钱就是打工挣下的,不多也就四五万元。
  问他有没有被拖欠过薪水?他说从没有过,要是谁不给他工钱,他决不能饶过黑心的老板!说这话时,夕阳撒在他的脸上,一脸的豪气。
  问他过年回家不?他说不回。等儿子念完了初中,全家回!现在家乡也发展了,不少浙江人在那儿做生意,儿子回家读高中,那个时候再想想自己做点什么?现在想也没用,不是么?他问记者。
  只要自尊 别人就轻贱不了我们
  周婷亚离开长江边上的那个叫丰都的小城时,只有16岁。念了初中,她说什么也念不下去了,因为他爸爸为给她添个小弟弟,辞掉了工作,家里那一亩山地无论如何也难养爷娘老子和他们姐弟四人。
  为挣钱,为帮爹妈,她和一个同乡搭上东下的江轮一路漂到南京的,当天又乘火车来到了无锡城里这家很有点规模的餐馆。没有歇息,当天就做了服务员,一天5元,管吃住,一个月下来一天不歇也就150元。那年是1993年。
  活儿熬人,除了做卫生刷碗筷,就是端盘子,端盘子有讲究,手怎么托,菜从哪个口走,还有倒酒,先谁后谁,错了,客人要给你白眼,此外就是站在一边看那些男男女女们喝来吃去。那会儿她小,带来的辣子吃完了就想家想妈,想凭啥本地人就可以对她们这样呼来喝去,想归想,还得老老实实地上班。第二个月,工钱涨到300元,老板说,好好干,还给你加工钱。她那时年轻,除了想挣钱,还想找个能说个话、给自己壮壮胆的人。没多少日子,她看上了当大厨的同乡,于是两个人的恋爱就在这“你烧菜,我端盘”的循环往复中发展、壮大、成熟。
  恋爱是快乐的,可工钱总不涨她就不快乐了,男友先走了,换了个小店,老板每月给开2500元。她咬咬牙也走了,可只干了一年多,她又回来了。她说,那店老板的工钱虽多给了几个,却不尊重人,来了有钱有势的客人就让她陪酒,她不干,自己虽没几个钱,却有尊严,尊严是钱买不来的。忍了几次,终于有次没忍住,没轮上老板炒她,她把老板炒了!只要自己自尊自爱,谁也轻贱不了你!她又回到当初的餐馆。
  1998年当她的工钱涨到600元时,俩人结了婚,第二年有了个儿子。她只歇了一个多月就上班了,孩子由她雇的保姆带,她挣的钱付完保姆的工钱也就剩下一二百元。没法子,谁叫她不会带孩子。
  此后,她还真觉得跳槽没多大意思了,哪的老板都一样,都没把她这个外来妹和本地小妹一样看。餐馆给本地小妹都上了社会保险,可没给她们这些外来妹上,弄得一同来的姐妹都走了,就剩下她一个。还有那些领班,没一个是外来妹,都是本地的,她就想不明白,她干了这么多年,哪点儿业务不如来了就当领班的本地人。她不走是因为她觉得老板还行,不那么过分,只要下了班,不干涉她们的。她就又打了一份工,给一家有钱人做小时工,拖拖地,擦擦窗,抹抹桌子,晒晒被子,一个月下来能挣600元。
  她说,这十来年,她还真悟出些道理,要是让她再活一回,她会好好念书的。读书好,能懂道理,懂了道理就能待人宽容,就能遇上事多为别人想想,谁有个难处,就该伸把手。就是给人做小时工,她也萌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服务员吃的是青春饭,再过几年,岁数大了,就是老板不炒她,她也干不动了,所以现在有空读读家政方面的书,做做准备,她想再攒上几年钱,凑个四五万元,回家乡的小城开个家政公司,肯定能活出点儿滋味。
  做个小贩 我被“城管”追得满街跑
  34岁的朱迪华生命的一半在流动中,17岁那年一头撞进深圳,6年后又去了湛江,在韶山关当过两年包工头后,来杭州打零工,眼下他和老婆在杭州市一个叫瓜山的社区做水果贩子,生意还过得去。
  朱迪华的老家在湘西一个叫双峰的小县里,祖祖辈辈都是赤脚的农民,他上过一年初中,家里穷就不念了。17岁的那年,有个去过深圳的朋友回来和他说,深圳好,钱好挣哩!朱迪华的漂泊就从朋友的那句话开始了。
  挤了几天火车,朱迪华到了深圳,真长了见识,小楼也比县上的大楼高出许多,街上明晃晃,白天黑夜都是人,不像家乡天一黑,人就都睡下了。朱迪华在深圳找到的挣钱营生是卖小箩,一种居家过日子用的筛面的家什,卖了三年小箩,他挣到的钱把家里的土砖老屋变成了红砖水泥造的大屋,三个兄弟一人一间,老爹老妈说的那句话,让他现在想起来都感动:还是老二有出息!这还不算,他还给自己娶了一个在周边村子里都说得过去的媳妇,只是第二年生儿子没够上法定婚龄,被罚了3000元。可说这事时,他脸上分明漾溢着幸福。
  做小贩不苦,但熬人,没人买,心急,人来了,讨价还价,心烦,一出来就是一天,有时候真没人买。但更不痛快的是朱迪华做小贩时,常要被“城管”和“工商”们追得满街跑,他也被逮着过几回,小箩都被没收了,还罚钱,心痛归心痛,生意还要做!一个小箩本钱不过几角,却能卖四五块,只要接着干,就能挣回来!
  和媳妇又卖了三年小箩后,夫妻俩去了湛江,这回不光卖小箩,还卖小锅、小桶和他能想得起来的小杂货。挣下些钱后,他又去韶关当了两年中国最小的包工头,给韶关的一个水电站做工,伙计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五六个表亲。
  他说,他们连他还不如,他好歹识些字,那几个表亲身上除了一把子力气,啥也没有。那两年,他上面的大包工头还真没拖欠过他工钱。他说,这是因为他在包工前,考查过上家的经济能力和信誉。他看过他的真身份证、房产证,他要赖他们的钱,他就去法院告他!因为朱迪华有个表叔是当地法院的,能给他出主意,不会让他吃亏。
  朱迪华是6年前来的杭州,韶关的工程完了,有个朋友说,杭州也行,地方美,钱好挣。来杭州后,先做零工,砌大楼,一天50块,天天结,没吃亏。钱挣下了,开个小店,把在广东打工的老婆叫来一起卖水果。
  问朱迪华,对这个城市有没有认同感?他说,他只是半个杭州人,因为他的根还在湘西,那儿有他的父母和已经12岁的孩子。
  夫妇俩一个月的饭钱三百元就够了。他说节俭是为了攒钱,将来买个楼,把爹娘也接来,可他也知道杭州的房价高,所以买房子还是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