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多动症男童谎称母亲因为婚姻不幸想杀死他

时间:2008/1/1|

阅读量:1126|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8年01月01日 半岛晨报   
 情景一:公交车上,一对母子吸引了众多乘客的注意。母亲和一位工友聊得正欢,孩子开始还算老实,几分钟过后,他开始大声地唱歌、朗诵诗词,后来索性揪妈妈的头发,或者阻止妈妈和工友的聊天。满车的乘客侧目而视。
 
情景二:某个三口之家,8岁儿子想要自杀,劝说、安抚无效,爸爸一怒之下用衣服架使劲地抽打他,看着儿子满身的伤痕,妈妈心疼地躲到卫生间里哭泣。

情景三:某幼儿园,一个6岁的孩子不顾老师的劝阻,执意在教室的一角打乒乓球。老师只能停下讲课,和全班级的小朋友等待这个孩子游戏的结束……

“以上几位孩子经过我们的专业测评后,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多动症。只要这些孩子经过专门的培训,所有孩子的症状都会有改变。”说出这段话的是心理咨询师李华。用李华的话说,在没有接触这些多动症孩子前,她对某些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是持厌恶态度的。

李华,女,31岁,大连市青少年服务台工作人员。从2005年开始关注多动症孩子,迄今为止已经有60多个孩子在李华的心理、行为影响下,多动症状有所改观。

8岁男孩撒谎不眨眼睛

2007年3月,一位母亲哭着向李华诉说她离异后的苦恼。“丈夫没分给她财产,她一个人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生活。她的儿子患有多动症,不仅在学校影响老师、同学,而且每天都会撒谎。”

最后李华做出了带这个8岁的孩子回家住的决定。

一次,这个男孩一本正经地告诉李华,他的妈妈因为婚姻不幸,想拿菜刀杀了他。“我一听这还还了得,等我和他妈妈沟通后,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在骗我。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获得我的同情,他想吸引我的注意。”

李华告诉男孩,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要是我知道他在撒谎骗我,我肯定不揭穿他,用暗示的语言希望他能给我个说法。要是他做了好事,我会表扬他,鼓励他继续做下去。”

一段时间后,老师、家长、同学们都发现这个男孩学习上肯下功夫了,尤其是数学,不再和老师就作业的多少讨价还价。“一次,我们回家经过某个地下商场,我告诉孩子,我是路盲,希望他能把我带出去。没想到,孩子的精神头十足,他非常有信心地把我带出了地下商场。以前那个多动的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愿意关心他人,不再撒谎,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个月后,男孩回到自己的家,他是带着班级数学第一名,总成绩第5名的成绩回家的。而且他和老师、同学们的关系也有改进,大家都接纳了他,他也不再影响别人的学习。

这是李华面对多动症儿童中的一例。“我和同仁经常到学校、幼儿园、托管机构开展公益性的讲座,首要目的就是让患多动症的孩子尽早改变。”

我要是母亲肯定也得打他

究竟什么是多动症孩子?他们的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表现?什么原因能导致孩子们患多动症?面对记者的诸多问题,李华首先表示,千万别给多动症的孩子贴上标签。每个多动症孩子都有希望回归正常孩子行列。

李华说,在接触这些患有多动症孩子前,她对某些孩子的行为是厌恶的。“在工公交车上大声唱歌、朗诵的孩子是我亲眼见到的。这个孩子后来被他的母亲打了。说心里话,我要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也会打他。”让李华思想发生改变的是她在2006年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师的课程。“后来我知道了,那个孩子之所以大声喧哗,他是想得到母亲的重视,其实只要母亲轻声地关照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有事,你能自己玩一会吗?’就行了。关键是大多的家长只是一味地惩罚、体罚孩子,没从自身找毛病、缺点。”

李华介绍,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最重要有两点,一是遗传父母的多动基因,二是后天教育方式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学习不好,采取的是体罚的方式,比如关进卫生间、罚站、打骂等。这样都会把一个孩子推到多动症孩子的群体中。”

多动症孩子的表现方式很多,大多数孩子不愿意学习,经常恶意骚扰别人,对别人的不理睬,拒绝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回击。“这些孩子需要人们的肯定和表扬。有一个小女孩,每次老师留作业,她都会讨价还价,她说老师给她留作业是欺负她。我告诉这个女孩,老师留的作业她必须做完,要是不喜欢在教室做,回家做也行,但是对于她打扰别人的举动,我选择冷处理,我不会在别的孩子面前责备她,也不会表现出被她干扰的痛苦,往往一段时间后,她自己就会回到座位上坐下来。”

个人的力量太小了

在记者面前,李华总是不自觉地说起她身边的多动症孩子们,她说,她已经习惯了和这些孩子打交道,要是几天没听到他们的声音,没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她会觉得少了很多东西。

“在我国,多动症儿童占3-5%的比率,如果这些孩子的症状从小不被重视,多动行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有些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暴躁、自闭。”

李华现在不仅给孩子们上公益课,她还给众多的家长上课。“其实从根本上减少多动症儿童的数字,是要从成年人入手的。我们会告诉大家,在怀孕中、生产后的教育中,都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孕中,更要注意情绪,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宽容别人,别让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感染了焦躁、不耐烦等情绪。”

李华总是感叹她的力量太小了,还不能足以影响更多的家长,不能教好更多的多动症孩子。“我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这个现象,多给有多动症孩子的家庭关爱,尽早让多动症孩子回归正常孩子的行列。别让他们在起跑线前就掉了队!”(首席记者王晓梅 摄影记者马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