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北大学子接受商人捐助拒绝感恩案正式开庭(图)

时间:2008/1/4|

阅读量:1128|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8年01月04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富华(右)在法庭上与段霖夏的律师进行沟通。(刘虎供图)

李富华拿出其给段霖夏的汇款证明。(刘虎供图)

    北大学子接受商人捐助拒感恩案正式开
  出于对寒门学子的敬佩和赞赏,商人李富华先后捐助4万元,供北大研究生段霖夏读书。但在2007年7月,李富华偶然得知段霖夏早已不在校读书。李富华无法忍受善良之心蒙受欺骗,将段霖夏告上法庭。2007年12月27日,“受助不感恩案”开庭,引来一片争议声。
  捐助四年的北大学子失踪
  李富华是重庆万州的一名商人,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玻璃厂。2007年6月,他的玻璃厂在经营上出了问题,亏损近百万元,他忽然想起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段霖夏。
 
    4年来,李富华一直资助段霖夏上学。“他是北大的研究生,见多识广,我可以找他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找到解决企业经营困局的办法。”李富华对《法制周报》记者说。
  2007年7月初,李富华打了段霖夏的手机,发现已经停机。他辗转找到北大软件学院了解情况,得到的信息是段早已不在校读书。李富华又给段霖夏的寝室打电话,寝室一位同学说,好几年都不见段霖夏在学校上课了,现在不知道他的下落。李富华还发现,段霖夏4年来,12门研究生课程只修完了其中一门。李富华说,4年间,他先后共资助段4万多元,最大的一笔有2.4万元。
  2007年7月底,李富华找到《重庆晨报》记者刘虎投诉,反映玻璃厂所遇到的难题。两人聊天时,李富华谈到了自己资助段霖夏读研,而段却离奇失踪的事情。巧合的是,刘虎在4年前曾采访过段霖夏。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此事。刘虎把李富华反映的情况调查核实后,于 7月30日在《重庆晨报》发表《贫困生4年只修完1门课,资助人寒心索4万元善款》的报道,在社会激起轩然大波。
  看到新闻后,段霖夏的家人怒不可遏,认为报道损害了段霖夏的名誉。2007年8月2日晚上,段霖夏的父母和哥哥赶到李富华家中,指责李富华“葬送了段霖夏的前途”。李富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情绪有点激动,“他们一进门就大吵大闹,把我屋里的杯子都摔了,还想砸我家电视机。段霖夏的母亲甚至想在我这里跳楼。”这件事情惊动了附近的许多居民,李富华年逾八旬的父母也受惊不已。
  “当时我根本就不想去告段霖夏,他有什么难处都可以说出来。”李富华告诉记者。直到段家人到李家吵闹的事情发生后,伤透心的李富华才决定委托高精忠律师,起诉段霖夏。
  律师调查结果引起愤怒
  接受委托后,李富华的代理律师高精忠展开了调查取证工作,但结果让所有人颇感意外。
  高精忠律师在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区分局提供的资料中,发现一家“重庆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个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中,法人代表一栏赫然写着段霖夏的大名。这家公司的注册时间是2005年6月30日。在注册资金一栏中,明确标注着:段霖夏出资25万元人民币,占50%的股份。
  了解到这些信息,李富华愤怒了,“我不是资助他去开公司,而是为了让他好好读书!”但在他的话语中又流露出了一些伤感,“每次他打电话来,我都和他说,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你要好好读书。他怎么能退了学还向我要学费呢?这不是欺骗我吗?”
  对自己被李富华告上法庭一事,段霖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李富华资助我读书,我一直心存感激,也很感恩。但是,我坚信向媒体反映此事的知情者是心里有愧的,因为事实不像现在报道那样。”他解释,之所以选择退学,是因为他熟悉的北大一些学子毕业后至今还是公司小职员,“工资不过五千元左右,如此下去,要想在北京买房几乎不可能,所以想早点自己创业。”他还道出了自己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 “如果不是考虑家人,我不会理睬这事,因为我没有犯法。”
  “我有权利选择,我问心无愧。捐助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好起来,如果继续读书,日子可能过不好,我想,那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段霖夏说。
  “受助不感恩案”正式开庭
  2007年12月27日上午9时30分,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第八审判室,“受助不感恩案”正式开庭。原告李富华出资供被告段霖夏求学,因段未完成学业而去创业,请求法院撤销原告与被告的赠与合同,并返还原告赠与的现金共计4万元。段霖夏及其亲人均未出现在法庭,其代理律师段茂兵、唐月红出庭应诉。
  庭审中,双方辩论的焦点集中在“捐赠是否是附带义务的赠与合同关系”。原告方认为,被告段霖夏接受捐助,表示双方已经订立了赠与合同,此合同约定的义务是段霖夏要认真读书,完成学业。而被告在接受原告捐助期间,私自退学,并将原告赠与款用于读书以外的用途,违反了双方约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被告段霖夏应返还赠与的4万元善款。
  段霖夏的代理律师则认为,爱心助学带有社会公益性质,具有无偿性。原被告之间只是普通的民间捐资助学关系,要求返还赠与物,是一种变了味的捐助。认真读书,完成学业并不是赠与合同所附义务,其义务应该是回报社会。
  长达4小时的审判后,法官希望双方能够庭外和解,但李富华坚称:“见不到段霖夏我不会和解。”
  庭审结束后,《法制周报》记者采访了李富华,他说:“我打这个官司,是想告诉天下所有的好心人,以后别再上这个当。”他表示,捐助的事情他会继续做,但都会“一次性解决”,后期就不再捐助了。
  段霖夏案并非全国首例
  诸多媒体将此案定义为“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其实并不准确。早在2005年9月28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就宣判了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资助者陈劲草与受助者肖诗忆解除了资助合同,肖诗忆和其母亲欧美燕需返还陈劲草赠与的12000元款项。2006年1月,南宁市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肖诗忆退还受助款。
  与段霖夏一案不同的是,陈劲草作为资助人与肖诗忆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合同规定了肖诗忆“在取得学士学位前,不得退学、不许打工”等多项义务,同时还规定受助人中途退学要双倍返还受助财物。
  肖诗忆一案的主审法官陈玉辉认为,原告与被告签订《资助合同》,是基于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符合社会倡导的良好道德风尚,双方为达到资助被告读书的目的,约定被告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五项义务,内容均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是合法有效的附义务的赠与合同关系。而肖诗忆因自身原因退学,当时并未告知陈劲草,已经违反了合同约定。受助人应退还接受资助的款项,但不支持原告双倍返还的要求。
  中国慈善事业的困局与希望
  从重庆的这起“受助不感恩案”,我们可以再联系到其他几桩“慈善风波”。2005年5月,山西女孩郭小娟被指责携善款“潜逃”,与组织募捐的网友发生纠纷;2006年,深圳歌手丛飞身患绝症,其生前资助的百余名学生无一人现身探望;2007年8月,湖北5名大学生被指责缺乏感恩意识,被捐助者从受助人名单中划除。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慈善立法的缺失。
  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困局:慈善募捐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但这种自发的捐助行为在法律保障上仍是空白。事实上,国内愿意做慈善事业的人并不多,而且他们有许多顾虑和担忧,因为捐钱背后引来的往往更多的是争论和纠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认为,中国慈善事业目前最主要的障碍在于,现在有关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基金会的法规不够开明,不能积极地鼓励大家来做慈善事业。
  可喜的是,政府在此方面已经有所行动。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07年8月22日透露,社会救助法与慈善法将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我国慈善事业正在进入一个迫切需要立法规范的大发展时期,虽然全国人大2007年安排的法律审议工作计划仍未列入慈善事业立法,但据他预计,下一届人大有望制定慈善事业法,较乐观的估计是,2008年能够提交审议,2009年前将可能获得通过。法制周报-e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