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漂在京城的农民工家庭调查

时间:2008/1/4|

阅读量:1392|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8年01月04日《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李云虹

  北京是全国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地区之一,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付出辛劳,举家迁移所带来的酸甜苦辣浓缩在他们的心头。

  11月初的北京叶未落,草未黄,让人倍感冬季的步伐来得慢了些许。白天,和煦的阳光并不急于释放它所有的热量,但在晚间,人们却体会到了寒冬的逼近。

  张治河,一位来北京打工16年的小伙子,也是本刊曾关注过的四胞胎的父亲。离乡背井的他一人打“江山”的同时,将他的大哥、二哥全家带入了外来务工者的行列,整个一个家族在用辛勤的汗水甚至泪水装扮着北京这座城市。然而,他们仅是浩瀚的农民工队伍中平凡而不起眼的数员。

  “蜘蛛人”般工作

  今年已经35岁的张治河,是河南省商水县袁老乡王庄村人。早在19岁那年,他就由已经当上了包工头的叔伯姐夫带着第一次坐火车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1991年,初来乍到北京的他跟着叔伯姐夫在位于北京南城的某工地扎下了根。“当时,我们吃住都在工地,我什么都不会,从头学起,跟着一个师傅当起了油工,就是给人家刷外墙漆。”张治河回忆道。

  那段日子,对于张治河而言,属于“创业”时期,艰苦与不易更是理所当然了,只是谈起那段经历时,他的语气中带着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当时我们的工资是一天3~4元钱,作为日常的开销,其余的钱要等到这个工程完结,年底的时候才会发给我们。不提也罢。”

  在后来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慢慢体会到了张治河不愿回首往事的弦外之音——割舍不下那份第一次远离故土的念家情。

  那一年,让张治河颇为自豪的是,春节时,他带着辛苦了一年省吃俭用赚的几百元钱回到了老家。这是他第一次赚钱给家里,“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年的春节!”

  张治河的老家商水县位于周口市西南部,西邻漯河市所辖郾城县,南连驻马店市上蔡县,东接项城市,北靠川汇区,西北、东北与西华、淮阳县隔沙河相望。这里地势低洼,素有“五湖十分坡”之称。当地人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地过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地世代生活着。

  随着改革春风的拂面而至,当地的年轻人也开始了外出打工,张治河也算是“先驱者”之一。

  张家一共有3个儿子,张治河排行老三。“父母和家里的地由我大哥和二哥照料,我就能踏实地外出打工了。”张治河向本刊记者解释他最初离乡背井打工的初衷,“我总觉得在家里靠种地过活,那样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你知道我第一年带回去的几百元钱相当于我们全家一年的纯收入啊!”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老小围坐一堂,吃着团圆饭。而席间的张治河如同一个男子汉般,在父母眼中、哥嫂们嘴里成为了骄傲。钦佩、羡慕的目光令张治河忘却了在外打工所承受的苦楚,他陷入了幸福与满足之中。

  过了正月十五,张治河又跟着同乡踏上了打工之路,随着火车汽笛声的渐渐清晰,在张治河心中,也规划出了一幅蓝图:“多赚钱,回老家盖房子!”

  但张治河却没有想到,这一蓝图的实现竟然遭遇了“寒流”,而这一冷便是多年。

  随后的几年,张治河只身漂在北京,带着他心中的蓝图,拼命工作。“我从事的是刷外墙漆、广告牌等工作,有时需要站在很高的地方”,危险系数很高。

  两根绳子一把木凳子,外加一根捆绑在身上的绳子,这些就是张治河的全部安全措施了。“起初,我也害怕。”他坦言。

  张治河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给高层楼房刷外墙漆时,心中的那份战栗。“那是一栋15层高的楼,我站在凳子上时,能清楚地感觉到腿在发抖”,紧紧抓着绳子的“手心一个劲儿地冒冷汗”。跟张治河一同干活的老乡,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开导他说:“别往下看,就看手中的活儿,就看你眼前的墙!”

  张治河此时的脑海一片空白,在高空悬挂着的凳子上,他一动不动地待了很久。待调整好心态后,他才慢慢移动着自己的身体,“尽量保持平衡,不让悬着的凳子晃动,抬头眼睛盯着墙壁”,此时,老乡递给了他油漆桶和刷子,“我当时都不敢看油漆桶”,凭借着感觉,“用刷子慢慢找桶”。

  “整整一天,我仅刷了不到20平方米”,这同现在“一天能刷百十来平方米”的速度相去甚远。但那次的高空作业,却使张治河克服了恐惧心理,这意味着他能从事这样的职业。当记者问及他是否会害怕时,他告诉记者:“养家糊口,早已习惯了!”

  在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机电工程师,我要发明一种机器人。通过遥控,我能让它爬上高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塔尖上,刷漆维修,使工人叔叔们不再冒着危险高空作业了。”

  遭遇“寒流”

  2003年,对于张治河而言是喜忧参半的一年。

  国庆节时,他与比自己小9岁的许勤英结婚了。婚后,夫妻二人在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的一间出租房内居住。

  这一年,本想大干一番的他当了一回他梦寐以求的包工头,但“为人老实、天真的他却在这一年赔了3万元钱”。

  许勤英告诉记者,“他包人家的活儿干,在工地上给人家搞装修,他手下带着六七个老乡”。结果,工地上出了些事情,有人被公安抓走了,“工地的老板不将活儿包给他了,活儿黄了”,实诚的张治河如同汉堡包中的夹心一般,左右为难:老乡找他讨要工钱,工地老板那里一分钱不给,夹在中间的他苦闷不已。

  那一年的春节,张治河留在了北京,他没有回家。

  许勤英独自一人带着500元钱回家与老人共度佳节。“但那年,我们在老家也没过消停了。”年前,隔三差五就有人来家里问,“张治河回来了没有”,甚至在年三十那天晚上,“还有讨债的上门要钱,破五刚过,要钱的人又追上门来”。

  刚过正月十五,许勤英就来到北京找张治河了。此时,他们并不知道,新生命正悄悄地来到了他们身边。

  几个月后,许勤英感到不适,去医院一检查,她怀孕了。医生告诉他们,可能是多胞胎。

  2004年10月,脸色黑红的许勤英顺利产下了三男一女四胞胎,取名大宝、二宝、三宝和四妞。孩子们的降临,带给许勤英的却是丝丝苦涩。就在孩子出生前的三个月,由于经济窘迫,她将自己结婚前购置的金耳环当掉了。尽管身怀六甲,可她还在工地给工人做饭,赚钱,但“这些根本就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再加上还欠着人家的债”,孩子的来临无异于雪上加霜。

  张治河告诉记者:“生孩子住院就花费了一万多块钱,大宝生下来就进暖箱了,我老婆又大出血。当时我们身上只有 1500元钱,剩下的全部都是借的,亲戚朋友,街坊四邻都借遍了。”

  迫于生计,许勤英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这时正是2005年的国庆节,此时,孩子们也一岁了。

  由于当包工头受挫,张治河也不敢再冒险,只是乖乖地给别人打工。“一天只有45块钱,一个月八九百块,老家的地也不够养活4个孩子。我这次来北京,就奔着乞讨来了,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也希望孩子们能生存下去!”许勤英动情地对记者说。

  在媒体的关注下,有不少好心人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温馨洋溢的爱心款纷至沓来,短时间,张治河一家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本刊的帮助下,浙江绍兴的咸亨酒业企业向他们无偿提供孩子每月的抚养费,直到孩子16周岁。这一喜讯为张治河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许勤英回到了老家,一门心思地照料孩子们,而张治河则留守在了北京,继续打拼。

  2006年年底,由于工地老板拖欠了张治河等6人的工资,同为老乡的他们联合其余被拖欠工资的人一起来到工地,讨要工资。“当时,我带着4个孩子,推着个三轮车,在大风中站着”,许是“包工头看着4个才两岁多的孩子可怜,在等待了五六个小时后,包工头给了拖欠我们的1万多元工钱。”

  当张治河等人离开时,其余的工人还在寒风瑟瑟中等待着他们的工钱。

  由于现在北京进入了冬季,室外作业无法开展,因而,张治河打算南下广州,赚钱养家。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赚钱,将孩子抚养长大。”

  “全是为孩子!”

  2007年11月24日晚上临近10点钟,记者接到张治河的电话,早晨6点半开工,晚上天黑停工的他刚刚收了工,电话中传来的声音沙哑而疲惫。由于过两天北京的天气将会骤然变冷,因而他所在的工地正在赶一批活儿,“这几天比较忙”,记者与他约好第二天早晨6点在地铁五号线的大屯路东站见,然后由他陪同,直奔他大哥大嫂在北京的“家”,而他自己则是吃住都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

  张治河的大哥将“家”安在了北京市丰台区鹅凤营村的一家出租房内,一个月200元的租金已然让他们感觉不错了。“这比起刚来北京时所住的塑料大棚可是强百倍了!”张治河的大嫂告诉记者。

  这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杂乱而昏暗,收购来的物品用编织袋装着堆放在一角,边上是一个破旧不堪的五斗柜,张治河的大嫂告诉记者,“这是收废品时收来的,觉得还不错,将就着用用”。柜子上摆着杂七杂八的东西,从放着的菜刀和半棵白菜能猜到,这便是案板。紧挨着柜子的是一张单人床,边缘用砖头接出来了一大块儿。床上堆放的杂乱无序的被子很薄,就连褥子也薄得记者坐在上面能感到砖头的冰冷。屋里没有椅子,只有几块砖头,张治河的大嫂就坐在砖头上,与记者攀谈起来。

  受了张治河外出打工的影响,张治河的大哥大嫂也于2003年来北京打工。张治河的大哥和大嫂不认识字,他们只靠拣垃圾、收废品过活。张治河的大哥由于听闻不少拖欠工资的事情,因而不敢冒险去工地打工,而是在废品站干些零活儿,帮忙装车、卸车。五六吨、七八吨的货物需要3个人装3~4个小时,每人可以获得30~40元。但这样的活儿也不是天天都有。

  “都是为了孩子啊,不然谁愿意出来遭这份罪啊!”张治河的妻子对记者说。张治河的大哥家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今年16岁,小闺女今年11岁。

  张治河的大哥与张治河长期驻留北京不同,他的大哥每年“四出”北京:春节过后来北京,6月份麦子成熟时回老家;收割完麦子后8月份来北京,10月份秋收时候再次回老家;11月末秋收结束后回到北京,一直待到春节前。

  尽管如此奔波,每月700~800元的收入也比在老家种地来得宽裕。除去房租200元,每月的收入也在500 ~600元。这在他们夫妻看来,“已经不错了”。

  “现在,张治河不怎么回家,家里的农活都靠着我们和他二哥,他家孩子多,老家儿帮着照看孩子,遇到农忙时,实在是顾不上。”张治河的大哥谈到。

  记者在他们“家”看到,煤气灶上摆着盆面条汤,上面飘着几根白菜叶子,张治河的大嫂对记者说,“现在什么菜便宜,我们吃什么”,想吃肉了就忍着,等回老家去解解馋。

  最让夫妻两人割舍不下的,还是对孩子的牵挂。当谈到孩子时,张治河的大嫂眼眶湿润了,声音微微发颤。

  2006年小女儿放暑假时,他们将孩子接到了北京,带她去了趟天安门。“孩子高兴坏了,一个劲儿地跟我说,‘ 我终于看到真的天安门了!’”

  那天,夫妇二人还破天荒地买了3根2块5毛钱的雪糕,一人一根,这是夫妻二人来北京第一次如此奢侈。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笑颜,夫妻俩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张治河的二哥二嫂也在北京从事着拣垃圾、收废品的工作,同样他们也是为了在老家读书的两个孩子。

  他们一家人还将继续着这样的打工生活,为了各自家庭的未来打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