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父母欲让大儿子捐肾救治弟弟遭医院否决

时间:2008/1/16|

阅读量:1127|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8年01月16日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父母欲让大儿子捐肾救治弟弟遭医院否决
父母曾有心让大儿子捐肾拯救二儿子

  2008年1月10日,太原市许东村一处民房内,患尿毒症的陈喜明和父母、哥哥租住在这儿。记者进门采访时,陈喜明正躺在床上,满面愁容的父母坐在床的一角,哥哥陈喜良时而大叫、时而哼着不着调的曲子自娱自乐。

  陈喜良痴呆,法律上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父母曾有心让大儿子捐肾拯救二儿子,可亲情却撞上了法律:陈喜良不能捐献肾脏。

  用哥哥的一个肾救弟弟的一条命,这样的亲情故事,曾无数次在我们身边上演。然而,这样的真情,在陈家,却无法复制。

  无奈,坚强的妈妈决定,捐肾救子。

  灾难降临 陈喜明患上尿毒症

  25岁的陈喜明是黎城县西仵村人。2005年山西职工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太原,供职于一家医药公司。

  2007年元旦,世人同庆的佳节,却成了陈家人不幸的开始。

  前一天,陈喜明已约了同学,到南宫广场共度新年。可是,一大早起床,他忽然觉得全身乏力,额头发烧。

  陈喜明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太在意,“开了点药,打了点滴”,休息3天后,陈喜明回到单位上班。坐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他的眼前突然一黑,整个世界顿时模糊。稍休息一下,情况好了些,陈喜明赶紧给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

  听说儿子生病,母亲桑玉平立即赶到太原。

  2007年1月10日,陈喜明在母亲桑玉平的陪同下,先后到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表面看,是眼底出血,但根本的原因,是双肾萎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治疗的最好办法是换肾……”看完化验单,医生把桑玉平叫到了一边。“妈,咱回家吧,没医生说得那么严重。”得知自己病情的陈喜明故作轻松地劝母亲。他知道,医生说的换肾需要20多万元费用,之后的药品维持每年至少得几万元,他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桑玉平明白儿子的想法,坚持让儿子住进了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治疗3个月,家中仅有的积蓄花完了。为了省钱,从2007年4月,陈喜明出院,和父母在太原许东租下一间小房子,靠做腹膜透析维持生命,每天医药费180多元。

  陈喜明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一家人用8年时间,才在村里盖起5间新房。2001年,从银行贷款3万元买来的农用车,是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但为了给儿子治病,农用车卖了,房子也得卖。”父亲陈联生说。

  2007年8月14日,透析的钱再也拿不出来了,陈喜明暂时放弃了在太原的治疗,回到老家。

  亦喜亦悲 哥哥的肾与弟弟不匹配

  要治好陈喜明的尿毒症,最好的办法是换肾。可肾源在哪儿?陈家人一筹莫展。

  2007年5月的一天,陈联生收拾年前捡来的废铁,准备换点钱。偶然,和收购废铁的男子说起了家中的不幸,一点希望瞬间出现——“不瞒你说,我有个办法,但你千万别骂我。”男子说。“你家喜良不是痴呆吗?兄弟们的器官一般配型吻合,又省钱,你不如把喜良的割了,给喜明移植。”男子的话,还是止不住让陈联生怒火燃烧。但考虑到对方也是好心,他忍一忍,勉强说了声“谢谢”,转身回屋。

  正是这个主意,让陈联生夫妇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陈喜良,27岁。在出生4个月后的一天,突发高烧,全身颤抖。陈联生带他去村医处看病,医生一测体温,竟超过了40度,赶快打青霉素退烧。几天后,烧退了,可陈联生发现,从那时起,喜良不会笑了,也没有了普通孩子的机灵劲儿。夫妇俩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脑中枢神经被破坏,陈喜良就此变成了痴呆儿。“6岁以前,吃东西都不会咬,得大人把食物嚼碎喂到他嘴里。这样一个儿子,我们怎么忍心再割掉他一个肾?”然而,看着小儿子病情一天天恶化,陈联生夫妇反复思量一个多月,最终还是作出了决定:让陈喜良割肾救弟。“割掉一个肾,也不会影响什么,更不会危及生命。”桑玉平自己安慰自己,那段时间,她心乱如麻,一次次放弃决定,又一次次在内心挣扎着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

  接下来,陈联生夫妇带着陈喜良到西仵乡卫生院做了血液检测。

  血型结果很快出来了——陈喜良是AB型血,陈喜明是A型血。乡卫生院的医生说,血型不符,根本不能进行肾脏移植。

  医生的话一度让桑玉平如释重负,但,随之而来的,是几近绝望——“我为大儿子庆幸,可是二儿子怎么办?”

捐肾换肾 亲情法律起冲突

  兄弟俩的配型失败,又有人建议,干脆让陈喜良捐肾,给弟弟换一个配型吻合的肾回来。

  晚上,看着已经入眠的大儿子,陈联生心痛不已。“说的是喜良捐肾,实际上是卖肾啊!”“可是,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喜明?”夫妇俩相对无言,坐至天亮,始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看着脸色蜡黄的喜明,桑玉平咬咬牙:“如果有合适的,那就卖吧。”“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虽然他痴呆,但一样是我们身上的肉啊!”那天一早,桑玉平特意给大儿子炒了一个他最爱吃的土豆丝,煮了一锅长寿面。饭做好了,桑玉平让丈夫照顾喜良吃饭,她则端着碗到了院里。

  那顿饭,桑玉平没有吃。躲在院子里,任泪水一次次从腮边滑落。“陈某,27岁,愿意主动捐肾给需要的人。条件是,换取一个和弟弟配型吻合的健康肾脏,有意者可与×××联系,电话……”几天后,长治某电视台的节目下方,飘出这样的字幕。

  就这样,陈联生一边在电视台发布“卖”肾广告,一边给陈喜明吃中药治疗。广告没起作用,中药也没起作用。3个月后,陈喜明开始全身浮肿。

  陈联生夫妇急了,决定直接带大儿子到医院捐肾,换一个小儿子能用的肾。2007年11月初,陈联生带大儿子来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找到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武小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可能,那是违法的,我们不能这样做。”武小桐断然拒绝。

  看着这对可怜的夫妇,武小桐耐心解释:“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有明确规定,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没有经过公民本人同意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

  法律摆在陈联生夫妇面前,他们的愿想遇阻。“如果割掉大儿子的肾能救小儿子的话,我情愿去坐牢。”桑玉平说。“那也不行,你们没有权利决定替儿子捐肾,我们也不能这样做。”

  得知父母想用哥哥的肾救自己,陈喜明坚决不同意。面对记者采访,他无奈至极。“我想了结自己的生命,又不忍父母伤心……”

  现在,陈喜明每周要做三次透析,由原来的腹膜透析改成了血液透析。给陈喜明看病,这个苦难之家前后花了11万余元,欠外债近10万元。亲戚朋友,能借钱的地方借遍了。

  爱心涌动母亲决定捐肾救子

  陈家遭遇在当地媒体报道后,一时间引起很大反响。黎城县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先后赶到陈家,分别捐助5000元。太原某企业总经理得知陈家的遭遇后,也几番打听,找到了陈喜明的住处,看望了他。临别,这位老总郑重承诺:“如果肾源合适,能做手术,我会联络几个朋友帮你们负担一些手术费。”

  社会各界的爱心,让陈家人看到了新的希望。2007年10月,陈联生一家四口再次来到太原,住到了许东的出租屋。

  大儿子舍肾救弟弟的计划失败后,同是50岁的桑玉平和丈夫毅然提出,用他们的肾救自己的骨肉。

  2008年1月8日,陈联生和桑玉平赶到了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做配型检查。结果,陈联生的血型也和儿子喜明不符。桑玉平的几项身体指标除了血脂稍高外,其它都正常,血型和陈喜明相同。

  “一周以后还得再做一次更细致的检查,最终确定你的肾与儿子能否完全匹配。”医生说。

  由于母子俩的营养太差,医院方面建议桑玉平和儿子先住院调理,但,陈联生一家还是回到了出租屋。“我们住不起医院,有点钱还得先紧着给喜明做透析。”陈联生神情黯然。

  “我愿意付出一切。”对于医生提出的手术中的种种危险,桑玉平说,她早有准备,哪怕面对意外中的死亡,“只要儿子能好好地活下来。”

  肾源的希望,就此落在了这个苦难而又坚强的母亲身上,但伤痛,却远未结束——1月11日上午10点,陈联生离开太原返回黎城,他说,回家去变卖房子,凑手术费用!

  本报记者 任俊兵 通讯员 文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