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1/31|
阅读量:1063|
来源:朱运德
风言风语的三人夫妻。
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
苦苦相守的特殊爱情。
《真情实录》,敬请关注《三人“夫妻”》。
(邻居们:年轻的妻子能冲破传统观念,我就觉得很佩服她。佩服她有这个勇气。
70多岁了,还找个年轻的妻子。
有人告诉我说,王老师找了一个保姆,把保姆搞怀孕了。
我讲那你原来的老伴在哪里呢,住哪里呢,他说住家里面。
舆论大,哪有这把年纪家里还有老奶奶,再找个年轻的。
中国都是这样的,一夫一妻
这个是有点不成正统,好象有点大逆不道。)
这个老人叫王宽樵,是合肥市一所职业学校的退休教师。这两年,王老师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邻居们的议论,让他抬不起头来。而引起非议的,是他特殊的家庭组合。
今年72岁的王宽樵是家里的男主人,而这个行动不便的老婆婆,王宽樵叫她“老伴”;这个年纪像王宽樵女儿的人,老王叫她“新伴”。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是王宽樵的亲生女儿。
老王家里看似有点混乱的关系,就是别人议论的焦点。那么,老王一家怎么会变成了这样?这个不寻常的家庭,又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被王宽樵叫做老伴的高巧红今年71岁,1937年,高巧红出生在江苏扬州,父母很早去世。十几岁的时候,她一个人来到上海,在一家纺纱厂做了8年的纺织女工。
(高巧红:做学徒工,开始三年一个月5钱。后来到三块钱)
解放后,为了支援内地建设,20岁出头的高巧红跟着纱厂从上海迁到合肥。来到合肥后,热心的工友们就开始为高巧红介绍对象。
而当时的王宽樵,是中学老师。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结婚。
(王宽樵:很多人介绍我一般不大感兴趣。那个时候我很红。到了干校以后,我是连长,正在这个时候他们给我介绍了这个老伴。)
(高巧红:我们是别人介绍的,觉得他和你好,老头子很不错的,有良心。处理问题好。)
双方见面之后,对对方的印象都非常好。按照那个年代的成分划分,王宽樵是知识分子,而高巧红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很快,两人结婚了。
(王宽樵:我的确感到需要有一个家。在这个情况下,受阶级斗争思潮的影响,就找个工人吧。就这样,很短的时间,和老伴,也就是几个月时间。就结婚了。)
两人从相识到结婚,经历的时间虽说不长,但在婚后共同的生活中,感情越来越深。小日子虽说过得清苦,但也乐在其中。
(王宽樵:感情上他对我很好。大家互相都很体贴。最主要没有看错人那就行了。//短暂的时间,那两年我们处得非常好。非常体贴。他上班回来以后,家务事都是他操持的。那时候夏天工厂温度比较高,喝的冷饮就是冰水。她都不喝,带回来给我喝。)
很快,高巧红怀孕了。就在一家人满心欢喜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时,意外发生了。
(王宽樵:开始先兆性流产。出血了。但是要保胎,买了人参。但是不知道宫外孕,以为是流产的征兆。所以就保胎。有一天他疼得不得了。脸色煞白。//送她去医院以后,医生说不行了,大出血)
(医院紧张的模拟镜头)
高巧红被诊断为宫外孕,大量的出血,让高巧红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高巧红又不幸连续两次宫外孕。经过诊断,医生最后决定切除高巧红的卵巢,这让她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作为女人,不能为丈夫生孩子,高巧红很内疚,多次向丈夫提出离婚,但王宽樵始终没有同意。
(王宽樵:她跟我说,你不离婚就没小孩了,她说离婚对你有好处。我当时想不能离婚。你从小就是孤儿。//以后就孤苦伶仃一生,很可怜。所以我完全很理智地处理这个事情。所以我很理智地处理这个事情。我们俩又在一起了,命运让我们俩走在一起了。)
遭受了这样的挫折,夫妻俩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但是,没有孩子始终是夫妻俩心中的痛。为了弥补无法生育的缺憾,1971年,夫妻俩商量,想领养一个孩子。
(王宽樵:他说没有小孩不像个家庭。我说这个问题好解决。领养一个就可以了。)
经过王宽樵学生的介绍,王宽樵从邻县的一户人家,抱来了一个男孩。望子心切的他,当时并没有办理正规的领养手续。
(王宽樵:我在含山县抱了个小孩回到合肥。至于小孩家里什么情况我不清楚。当时我带了点钱给他们。他说不要。就给小孩吧。当时不像现在有法律意识。那是口头的,最好有个文字。当时他有6个男孩,1个女孩,总想他不可能再认了。)
孩子的到来,让这个家再次充满了活力。王宽樵夫妇对孩子疼爱有加,把他当成了宝贝。还不到40岁的高巧红,特地从单位办理了病休,一心一意照顾孩子。
(王宽樵说:以后就没有再上班,就专门养这个小孩。当时养这个小孩吃尽了苦,因为当时我们都没有养育小孩的经验。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就在儿子刚刚成年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三口之家。1991年,高巧红突然觉得浑身无力,手脚发抖。经过诊断,高巧红不幸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王宽樵:一开始比较轻微,手脚没什么劲。走路不怎么舒服。//到96年我一退休。她就基本上躺倒了。身体上整个不行了。96(年)开始她生活上基本不大能自理了。好多事情都是我来帮她。)
帕金森氏病患者的一般表现是全身肌肉无力,基本丧失自理能力。而高巧红的反应,还不止这些。
(实况,讲述翻身困难,为什么睡觉的姿势要固定住 )
照顾高巧红的起居,成了家里最重要的事情。
(王宽樵:儿子和我说爸爸轮流值班吧。我说好。他晚上特地搞个小床,给她妈妈翻身,第三天他不干了。这十多年来,他就守过一次班,给他妈妈翻过一次身。所以实在是没办法。)
王宽樵原本希望刚成年的儿子能够分担自己的重担,但没想到,家里又出现了新的变故。
1998年,王宽樵的家里,突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个年轻人登门拜访,说是要打听王宽樵学校的情况。而此时王宽樵已经退休多年,这件事引起了他的警惕。细心的他一打听,吓了一跳。
(王宽樵:后来我问了才知道,这两个年轻人是小孩的三哥和五哥,我气得没办法。怎么能这样胡来呢?他们家小孩那么多。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我们家就一个小孩。你认了就没有了,你就是小猫,小狗,给了人家,也不行。你一讲我们家庭不就解体了?)
这么多年来,老人从来没有和养子说过他的身世。一夜之间,这个保守了20多年的秘密,被捅破了。儿子对于这样的事实很难接受,父子关系也变得疏远起来。
(王宽樵:没办法,我就和老伴商量,让他们走吧,让他们另立门户。有一天,我和老伴两个人就和他坦白,怎么来怎么去。)
2005年,在合肥市瑶海区法院的调解下,王宽樵夫妇和养子解除了收养关系。养育了20多年的儿子,这一去,就再也没有了消息。现在,王宽樵和儿子的唯一联系方式,只有一个手机号码。至于儿子的住址和工作单位,他都一无所知。
(老人找照片和老人打电话的实况)
生活的重负,一下子全压在王宽樵老人一个人身上,儿子离去、老伴重病,王宽樵身心憔悴。对于未来的生活,王宽樵不知道怎么办了。
(王宽樵:儿子他们搬出去了。我又生了两次病。一次是高烧,重感冒。两床被子冷得不得了。还要翻身,迷迷糊糊,踉踉跄跄的。天旋地转。我感到日子没办法过,支持不下来。)
刚开始,老人想到和老伴一起住到老年公寓,但是,实际情况却让老人非常为难。
(王宽樵:后来商量是不是去老年公寓呢。一个月一千好几百,只能去一个,我就不能去了。她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那个地方。就等于在那里等死。她也没别人去看望她,就她一个人。感到很为难。)
后来,老人又想到去请个保姆回来,但结果还是行不通。
(王宽樵:后来商量到最后决定请个保姆。结果保姆找了以后,只收介绍费,做了一点点就不干了。翻身也不翻。又走了一个。)
看着王宽樵不堪重负,他原来的学生帮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们夫妻俩离婚。与其两个老人都生活得如此痛苦,还不如分开。这样王宽樵的后半生至少还有个希望。
(学生也跟我提,现在只有这个办法。学生讲得也极端些。离婚以后给一半财产给老伴。以后你搞你的,她搞她的。我说这不行。一,这个计划行不通。不能在三四十年了这个时候离开她。我这一生吃这么多苦,不能在最后抛弃她。这是道德上不允许的。责任上也不可以。我有这个义务,责任照顾她。)
虽然王宽樵不同意这样的方式,但是,受这个建议的启发,他想出了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办法:虽然和老伴离婚,但是离婚不离家,再找一个年轻的妻子一起照料老伴。
(王宽樵:我就把我的计划讲给老太婆听,离婚不离家。你不离家我也不离家。我们还住在这个地方。我怎么办呢?找个年纪轻的。能够帮助我照顾好你的。以后我要老了她还能照顾我。如果这样的话。是结婚,而且是夫妻。)
突然听到这个提议,高巧红犹豫了,结婚那么多年,无论有多大的困苦,两个人毕竟都一路走下来了。但是,残酷的现实已经不容高巧红多考虑了。
(高巧红:一开始不太习惯,爱面子。总认为不太好,再一想,我已经给他带来多么大的打击。)
(王宽樵:老太婆必须同意,不同意不行。这么多年这样照顾,晓得我吃这样的苦,生病的时候这样的照顾,我在医院里面看病,还惦记着老太婆,她在床上要解手怎么办?不能下来,下来以后摔倒了怎么办?老太婆也感到,我一个人是力不从心。后来我跟她说了这个想法,大家考虑了不少天数,最后决定只有这条路了。)
2005年6月5日,王宽樵和老伴办理了离婚手续。看到这个奇怪的离婚申请,合肥市谣海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觉得非常惊奇。
(民政局工作人员:我们当时对这个事情我们也比较惊奇,因为办理离婚我们从来没遇到这种事情)
但是,在看到王宽樵写的离婚协议后,工作人员被王老师的一番苦心感动了。在离婚协议上,王宽樵明确提出了离婚不离家,离婚以后对老伴承担赡养责任。
(民政局工作人员:后来因为他情况比较特殊,他的事迹也比较感人,我们也觉得写在离婚协议上也不违反法律法规。当时就给他办理了离婚手续。)
和老伴离婚之后,王宽樵在合肥市一家媒体上登出了征婚启示。要求很简单:女性、40岁以下、身体健康。王宽樵不错的条件吸引了不少应征者。
(王宽樵:当时我的收入是两千五//当时在合肥来看,两千五那是比较好了。家里不就两口人嘛,老太婆还有七,八百块。而且无子女。无子女这个吸引力太大了。还有住房一套,而且环境幽静。身体健康,我上面列的条件都是好条件,没有一句不是实话,没假话。这个征婚广告一登出来,电话太多了,人家一看是单身汉,老头六、七十岁了,收入也不错,还有一套住房。我就服侍你十年八年的,老头死了还能捞一套住房。)
但是,大多数应征者在知道高巧红生病的情况以后,都知难而退了。
(王宽樵:我就直接跟她讲。我家里还有一个离过婚的老伴,离婚不离家。我讲的意思就是让她自动退出去。)
但是,最后还是有一个应征者没有退缩。她不仅深深地打动了王宽樵,还打动了高巧红。那么,她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王宽樵老人的征婚启事登出之后,吸引了不少应征者,34岁的陈爱民就是其中之一。陈爱民18岁的时候,开始到合肥打工。刚到合肥时,她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和前夫还有一个孩子。
(陈爱民:老公在外面,喜欢花里胡哨。还好想赌钱,经常和他吵实在没法过,就分手了,我们是协议离婚的。)
离婚后的陈爱民,独自带着孩子,在合肥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微薄的收入,陈爱民感觉力不从心。她开始下决心重新组织一个家庭。
(陈爱民:在工地上做小摊,摆个烟酒摊,卖衣服啊。卖个衣服都亏本了。然后没有办法,我跟朋友说你们有合适的帮我介绍一个)
由于经历过一次婚变,体会过独自抚养孩子的辛酸,这让陈爱民对稳定的家庭生活,十分向往。
(陈爱民:人家介绍有三四十岁的有四五十岁的。我感觉三十四十五十的还太年轻不可靠。因为我第一次婚姻失败了不能第二次再失败。接受不了这个伤害,所以我想找个年龄大的。哪怕比我大二十岁三十岁的也可以。)
王宽樵的征婚启示,让陈爱民很是动心。通过电话联系,王宽樵也对陈爱民印象不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宽樵把高巧红的情况告诉了陈爱民。
(陈爱民:然后就讲家里还有个亲戚,离婚不离家在家里照顾着,改个时间过去看看。我说好有时间我去看看我就去看了。)
双方约定,让陈爱民到王宽樵家去看看高巧红,让高巧红来决定他们的未来。怀着忐忑的心情,王宽樵将陈爱民介绍给了高巧红。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高巧红对陈爱民没有丝毫的反感。她同意选择陈爱民做她的"后任"。
(高巧红:小陈一来就对我亲热,看样子也好。我就决定是她了。)
(王宽樵:人非常好,非常老实非常真实。最后老太婆就讲,这个小陈,就是她就是她。她定下来了。)
很快,王宽樵和陈爱民办理了结婚手续。和结婚证书同时开出的,还有一张结婚公证书。内容是:高巧红在世期间,由王宽樵、陈爱民照顾她的生活;无论王宽樵、陈爱民夫妇谁先去世,生存的一人仍继续照顾高巧红;高巧红去世后财产归王宽樵、陈爱民所有。
但是,当小陈搬到王宽樵家以后,小区邻居议论纷纷。
(居委会: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非常惊讶,我一看证件,我问他帮谁办。一看年纪差得太多了,我就不太相信。)
(王宽樵:结婚时候都是秘密的,从来不宣传,他们就讲这个王老师他有老伴,怎么他跟小陈出双入对的。怎么回事呢,怎么就结婚呢。)
(居委会主任:我们这边很多居民肯定都认为,包括他们很多邻居,肯定有人有的想法说,一农村女子离婚的,然后找到一个经济基础不错的。等于是为了钱嫁过来的。还有的人肯定想,这么老个老年人,还找个这么年轻的妻子,是不是抛弃前妻啦。不照顾妻子啦。)
但是,只有王宽樵一家自己知道。这次家庭的重组,给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带来了新的希望。
(王宽樵:好象违背传统道德,恐怕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也不知道。群众都在读解我这个事,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我想这个让人读解去吧。)
(陈爱民干活实况)
家里有了一个年轻健康的女主人,王宽樵的担子一下子轻多了。而高巧红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身体开始慢慢恢复。
(王宽樵:那小陈对老太婆照顾真是好,屎阿尿都给她搞,洗澡老太婆站着不能蹲都给她搞。)
(高巧红:没来之前靠老的一个人不行的。来了之后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好。)
结婚后不久,陈爱民怀孕了。这让她又惊又喜,不知如何是好。而老来得子的王宽樵更是兴奋。
(陈爱民:我怀孕的时候感觉到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老头这么大年龄了,儿子都这么大的。感觉难为情的,我跟老头讲那不要了。人家看到会笑话,老头说那不行你有儿子我没有。)
(王宽樵:小陈总觉得我这个老头不可能怀孕,后来怀孕,我自我感觉我们夫妻之间一直比较和谐,没结婚之前我自己感觉体质可以。怀孕以后我非常高兴,她感到很突然。)
2006年底,陈爱民顺利产下了一个女婴。王宽樵终于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让他不禁感慨万千。
(王宽樵:我工龄是四十五年,十六岁工作,退休以后是二十年。五十五(还是六十五??)年,在55年坎坷一生,婚姻家庭也屡遭不幸。跟老太婆结合以后,经过这样的苦难,这样的伤心,多灾多难。我从来没想到,到老年到晚年,还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和谐的温馨的家庭。有这个光明的尾巴我实在非常高兴,我跟他们讲这是老来红啊。)
(摇篮曲实况,逗女儿实况)
现在的王宽樵觉得无比幸福。这个特殊的家庭,能这么和和睦睦的生活在一起,王宽樵已经很满足了。
(王宽樵同期:我期待什么呢。就是我已经72岁了,我现在的唯一想法呢,就是第一,就是要自我保健,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尽可能多活几年,/尽可能多活一点,能够照顾新伴。也照顾老伴,我一定要想办法多活几年,让老伴正常地先走。因为我先走怕她吃苦。毕竟她一个人照顾老伴很难,家里还有小孩。所以我想头一个自己身体一定要好,一定要把自己身体照顾好,多活几年。照顾好三个人。)
敬请关注东方卫视每晚21点播出的《真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