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黑龙江大学和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电视剧《闯关东》作品研讨会在黑大文学院举行,省内各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他们就电视剧引发的反响,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取得了骄人的收视佳绩,刷新了央视开年大戏的收视新高。《闯关东》不仅展现了山东人为摆脱生存困境而闯荡东北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并以此展现了近现代东北民间社会特有的风俗历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在其中人群的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生存哲学。
关东精神的体现
丛坤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贯穿《闯关东》全剧的那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很具感染力,观众们为这种精神所振奋所鼓舞,它体现在朱开山身上,也体现在文他娘、鲜儿、传武及许许多多闯关东的山东人身上,可称之为‘关东精神’。”
丛坤剖析“关东精神”时认为,它首先是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一个“闯”字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坚韧、顽强是朱开山性格最突出的一面。《闯关东》表现的是一部山东移民坎坷的创业史,更是一部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关东精神”的另一特征是隐忍和包容。朱开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硬汉形象,但他从不恃强凌弱,而是深藏不露,用大黑丫头的评价就是朱开山身上有股气。面对冲突与摩擦,朱开山都是一让再让,最后以真诚令对手折服。充分体现出胸襟的博大宽广、以和为贵,朱开山身上体现的是齐鲁文化精神。“关东精神”是齐鲁精神的裂变,它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底色。当下我省倡导的“三大精神”,其中不无“关东精神”的色彩。因此,《闯关东》作品的成功不仅是以题材的独特性取胜,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深厚的思想性,在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上有了突破,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中华民族精神的诗意书写
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闯关东》之所以在众多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创下空前的收视纪录,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文秀认为,它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之处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文化精神,同时它还表现了乱离之世铸就的情义人生。
该剧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山东人的文化寻根来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闯关东》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彰显了我们民族丰富而优秀的人文传统与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了刚柔并存、宽厚仗义、爱恨分明而又能做到大仁大爱,面对险恶困境能运用生存智慧,自强不息,执著隐忍,不断抗争,不断自我超越,始终充满生存梦想。可以说《闯关东》一剧是中华民族生存历史的缩影。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人都应有“不灭希望和丹心豪义”。它对生存梦想有着一种诗意的书写,即每个人都应活出一种精神,永不放弃生存梦想。 喻权中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闯关东》得以在同类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除了其商业元素与文学元素的融合,草根视角与黑土文化的把握外,更关键在于它开掘了闯关东这一底层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的内在联系。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史被诠释成了仁爱侠义的民族精神的感化史、成长史,这种精神的感化和成长在个人、家庭、社会、民族的层面渐次扩展开来,让人们见识了精神弘扬和包容过程的动人和魅力。
民俗画卷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张奎志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该剧在再现历史方面实现了史实与传奇的结合;在人物性格方面实现了情意和侠义的结合;在反映生活方面实现了主线索和多线索的结合;在艺术追求上,它实现了民俗画卷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在叙述方式上,实现了平实和跌宕的结合;在艺术追求上,实现了民俗画卷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姜德峰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闯关东》的成功,除了首次聚焦历史上那场旷世大移民而具有的史诗性品格之外,该剧的艺术吸引力还来自于其纯正的民间叙事立场、充满了文化韵味的细腻再现的朴实性日常生活。《闯关东》既是一条关东生活的风俗长廊,又是一部移民生活的苦难史与创业史。
王熙恩黑龙江大学讲师
黑土文化奠定了剧情发展的基调。《闯关东》剧情发展的基调显然是悲剧性的,这与“黑土文化”的历史与“传奇”是分不开的。《闯关东》让我们看到了黑土地的历史,男人、方言、建筑文化、国家大义。如果说朱开山浓缩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整部《闯关东》浓缩的则是黑土文化:走跺、放排、二人转,而九一八也是东北沦陷的黑土悲剧。正是黑土文化的历史、传奇,才把《闯关东》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各方声音
黄世明作家
他认为《闯关东》出现了三大败笔。一是,这部剧反映的历史不客观也不全面。“其实闯关东,绝不只是山东人在闯,河北、河南等很多省都有人闯,我觉得这部剧改名为《闯关东的山东人》更恰当一些。”二是,朱开山这个人物塑造不出彩。“他没有《亮剑》中李云龙有看点。这并不是演员表演上的毛病,而是剧本的设置有问题。第三就是情节编织上有败笔,“有些事儿讲不通,例如,鲜儿看到传文和那文结婚,按理说她应该走得远远的,不让朱家人看到,可她却被朱家人发现给带回来了。这样处理不通情理。”黄世明总结说,“一句话,就是编剧功力不够,底气不足。”
张一一80后作家
他在博客撰文称,《闯关东》虽然收视不错值得肯定,但仍然存在不少不足的地方,譬如对二龙山土匪头子“震三江”的形象设计就过于完美,简直让观众觉得他“抢劫有理”,实际上是在间接鼓吹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而忽略了受害者在获取财富时付出的艰辛劳动,“这种美化土匪的剧情是绝不可取的。” 媒体点击 人民日报
电视剧《闯关东》通过一户来自山东农村的普通百姓“朱氏家族”背井离乡“闯关东”求生存,历经坎坷磨难,饱受人生风雨的遭遇,抒发了闯荡江湖,漂泊关东,为生存、发展而屡创奇迹,为国家、民族而英勇抗争的崇高情怀。其中充沛着、激荡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南方日报
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失败,与官、匪、谍、商的斗争,最后闯关东安家立命。很多观众看了这个戏之后,觉得朱开山这个角色就如同自己的父辈,坚实厚重。他坚毅顽强的性格、粗犷豪爽的形象,活脱脱一个闯关东的山东大汉。
焦点访谈
该剧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剧作对历史脉络做出了纵向呈现,对具体事件做了横向拓展,在处理历史与传奇的关系方面作了成功尝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一评价,是《焦点访谈》首次对影视作品进行如此高的褒奖。 何谓闯关东精神?闯关东精神就是:敢于与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拼搏精神;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进行抗争的科学精神;及时主动倡行扶贫济困、宽容待人、无私相帮、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无论就历史真实还是剧作创作,山东人均是闯关东的主体人物。本剧中,闯关东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剧中人物朱开山为首的一批山东人身上。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剧中的主要人物群体,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特产”,也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的文化积淀,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本文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