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父亲无奈将儿子送人 30年后父子尴尬相见

时间:2008/11/9|

阅读量:1191|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08年11月09日 青年时报

  时报记者 任彦 林晓莹 文/摄

  “你的老家在安徽和县,你母亲身体不好,有空回去看看!”老人颤颤悠悠递过一张纸,上面记着一串详细的地址。

  “等工作空下来,也许若干年后,我会去看看。”对面的年轻小伙,面带微笑,但也有些许尴尬,小声回答。

  “好,来看看好!有事多联系!”老人一个劲点头。

  ……

  “我还有工作,我先进去了吧。” 小伙很有礼貌地询问。

  “工作要紧,去吧。” 老人赶忙答应。

  小伙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了大院里。

  这是一对父子分别了30年后的第一次相见,时间很短暂,仅仅20分钟,时间是10月4日下午,地点在杭州某医院的停车场。

  老人叫鲁益民,安徽和县的农民,今年61岁。当年他亲手将儿子送给了他人,30年间,思念、内疚一直纠缠着他。现在,儿子终于见到了,然而老人心中却总觉得还有一丝遗憾。

  无奈送儿子

  1978年正月十六日,一贫如洗的鲁家,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父亲鲁益民给其取名为鲁恩润。

  当年秋天,一个叫张全之的人找到了鲁益民。他是江苏赣榆县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多年后,成了赣榆县供销社的主任。

  张全之的儿子幼小时溺水身亡,他和妻子痛不欲生。而张全之此行的目的,便是希望领养小恩润,以缓失子之痛。

  鲁益民记得,儿子鲁恩润是1978年11月送走的,当时妻子赵春芳不舍得,坐车步行十五六个小时,一路流着泪,亲自将孩子送到了赣榆张家。

  自此,鲁恩润改了名字,叫张向阳。

  30年的思念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鲁益民渐渐老了,他的白内障越来越严重,而妻子赵春芳也患上了心脏病。

  “是该去认认儿子了,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老婆的身子骨也够呛!”1998年的5月,鲁益民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坐上了去江苏赣榆的车。

  “向阳目前在准备考大学,如果现在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会有负担,说不定耽误他一辈子。” 张全之客气地拒绝了鲁家一行人。

  而此后,鲁家就再没了这个小儿子的任何信息。

  就这样,时间又悄然过了10年。

  而鲁益民想见到儿子的心情更迫切了:不管这个孩子愿不愿意认我这个亲生父亲,我只要再见他一眼,就足够了。

  今年的端午节,鲁益民再次来到了赣榆,得知一个喜讯,儿子已于去年结婚,目前定居杭州,并考取了研究生。

  见到儿子!鲁益民说,当时他有一种要立即见到儿子的冲动,这种冲动是30年来最为强烈的。“他不认我没关系,但我一定要和他说清楚,当初我并不是想抛弃他。”

  然而儿子愿意见亲身父亲吗?杭州那么大,怎么才能找到他呢?

  上月底,老人的二儿子鲁恩厚找到了报社,希望记者能够帮助他找到弟弟。“我要了却我父母的心愿。”

  很快,记者通过警方找到了鲁恩厚想找的人——张向阳,目前在杭州某医院工作,而他的名字现在叫张林(化名)。11月3日,记者在张林工作的医院首先见到了他,这个瘦瘦的年轻人脸上总挂着谦和的笑。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和我说过了身世。我也看过很多寻亲的电视节目,但我没有寻找他们的欲望。”张林说,“因为我对他们没有感情,我这么小就被送走了,后来又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其实他们一直在找你,但因为你在上学,没忍心打扰你。”记者告诉他。

  “上学?那寒暑假的时候我都在家里,他们怎么不来看我呢?”沉默了一会,张林说:“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我会主动到安徽去找他们。可能是一年,也有可能是三年,谁知道呢?”

  张林抬起头,望了望天花板,“他们现在想见我,但我不想见他们,感情的事情是不能勉强的,就是见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和记者交流中,张林更多提到的是远在赣榆的养父母。

  “我现在隔一两个月就要回去看他们。”从杭州到赣榆,坐车需要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但张林对这样的奔波乐此不疲。

  张林在张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说,自己20岁时,考取了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他在杭州的一家医院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工作期间,他读完了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课程。2007年,张林和医院的一护士结了婚。

 尴尬的相见

  与张林见面当天,记者将张林目前不想见鲁家人的信息电话告诉了鲁恩厚。鲁恩厚沉默了好一会儿后,央求记者,“我现在就把父亲接过来,好不好?让父亲见他一下,了却他的心愿。”

  一边是思子心切的老人,一边是亲身儿子的犹豫,权衡再三,记者还是决定帮老人一圆心中的梦。

  11月4日下午,一群人风尘仆仆的人出现在了时报门口,除了鲁益民父子三人外,还有他的一个哥哥和一个侄子。鲁恩厚说,妈妈则在家里等消息,她有心脏病,不能走动。

  当天下午2点半,一行人走进了张林所在的医院,鲁益民由大儿子鲁恩潮扶着,尾随着记者,坐上了电梯。其他人则在院中等候消息。

  此时,张林正在办公室忙碌。门口有一张沙发,鲁家父子俩人先坐了下来,双手端正的放在膝盖处,有些紧张。突然,老人跨步上前,躬起身子,透过门缝,悄悄地观察着正在工作的儿子。

  20多分钟后,张林手头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记者走进去,来到张林面前:“实在不好意思,安徽那边一定坚持要过来,他们现在就在门外,你能不能去见见他们?”

  张林一听,起身,打开了门。鲁益民和鲁恩厚站在门外,眼睛死死的盯着张林。张林没径直往外走,找到了一个没有人的病房。“就到这里说吧。”张林说。

  鲁益民站到了儿子面前:“我们当时真的不是抛弃你!”

  “我知道,那个年代你们确实很困难,这不怪你们。”张林笑了笑。

  “当时你妈妈抱着送你送到了赣榆,她一路哭,舍不得你。”鲁益民说。

  “我知道。”张林说,“昨天记者已经全告诉我了。其实我爸爸妈妈也很早就告诉我了。”

  “那就好。”鲁益民点点头。

  父子两说了几句话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时,鲁恩厚拿出了小妹的照片,递给张林,“小妹也很想念你,但她现在过世了,她是在找你时遭遇车祸过世的。”

  张林看了看照片,没有伸手去接,“我知道。”

  “还有人在下面等你,你愿意去见他们吗?”记者问他。

  “可以。”张林说,“既然来了,那就去见见吧。”

  在医院的楼下,这个家庭终于算团聚了。鲁恩厚给张林一个个介绍过去,“这是大哥,这是叔叔,这个你应该叫他哥哥,哦对了,我是二哥,比你大6岁。”

  张林朝每一个人微笑着点头。“你太瘦了,你长胖一点就跟大哥一样了。”鲁恩厚说。“我们一起拍个照吧,行不行?”张林又微笑着点头答应。

  鲁益民站中间,其他人按照辈分两旁站好。一个全家福诞生了。

  见面过程前后总共是20分钟。

  30年的思念,短短的20分钟……

  回程路上,车里有些安静。

  “应该给妈妈打个电话。”大哥鲁恩潮拿起了手机,接通了家里的电话。“妈,我们见到三弟了。他很好,他和我长的很像,但就是瘦了点。我们拍了照片,回来给你看。”

  鲁恩潮挂完电话,说:“妈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