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3 08:18:48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武汉) 网友评论 955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1982年,21岁的陶金发从浙江农村来武汉汉正街摆地摊。20多年来,他已身价千万。2009年2月5日,汉正街大火,陶金约1000平方米的商铺、仓库化为灰烬,千万资产灰飞烟灭。2月9日,他又重新回到人生起点,再次成为汉正街的地摊小贩。
陶金发的妻子一边摆地摊,一边禁不住抹眼泪。 记者鄢玉红 摄
忆当年在汉正街创业,陶金发面有乐色。 记者 鄢玉红 摄
汉网-长江日报2月13日报道 1982年,21岁,从浙江农村来汉正街摆地摊,一年赚几百元,贴补八口之家的费用。
1988年,从亲戚处借了3000元交了订婚的彩礼钱,与绍兴姑娘金美香结婚。
1992年,在汉正街结识年过七旬的孤寡老人,两人亲同父子,对方将自己2平方米摊位让给他,从此结束流浪摆摊的命运,人生开始转机。
1994年,成为台湾某饰品公司湖北代理商,开始高端饰品业务。其在汉正街的经营面积从2平方米扩大到13平方米,然后至50平方米。
2001年,搬到汉正街武房1号楼塑料玩具和工艺品市场,铺面逐步扩大到近千平方米。
2002年,南下广州,兼职广州一饰品公司的国内销售部经理,年薪27万。2年后回到汉正街与妻子重操旧业。
2008年6月,重新装修一楼400多平方米铺面。
2008年12月底,重新改造和装修完毕二楼400多平方米展示厅。
2009年2月2日,牛年开张营业。
2009年2月5日,汉正街大火,约1000平方米的仓库和铺面化为灰烬。
2009年2月9日,重新在汉正街摆地摊。
2月5日汉正街大火烧了2000多平方米,其中饰品大王陶金发损失最大,约1000平方米商铺、仓库化为灰烬。陶金发在汉正街26年打拼积累的千万资产转眼间灰飞烟灭,重新回到人生起点,再次沦为汉正街的地摊小贩。
凌晨起床马路占摊位
昨日凌晨2时,汉正街大火受灾户陶金发的几个员工努力睁开疲惫的双眼,踏着夜色,赶到失火大楼附近占地摊位,结果大吃一惊:狭窄的道路两旁早已睡了许多横七竖八的占摊人。
2月5日,汉正街武房1号楼塑料玩具和工艺品市场发生大火,一至三楼全部烧尽,过火面积达2000平方米,陶金发约1000平方米的铺面和仓库毁于一旦。
因大火后无处经营,不少受灾户和附近商贩开始在马路上摆摊。陶金发一家也加入这支摆摊大军。
两个小时后,天还是黑沉沉的,陶金发的妻子金美香和儿子起床,和其他40多个员工一起手提肩挑,拿着从废墟中用手刨出的耳环等饰品,在早前占的狭窄摊位上摆开。因为地盘,他们和旁边的摊贩吵了起来,对方甚至还动手打他们21岁的儿子。
这是陶金发家第三天开始这种地摊生活,每天从早上4时摆到晚上7时。生活给中年男人陶金发开了一个大玩笑。26年前他为讨生活,一贫如洗来汉正街摆地摊,终至资产上千万,一场大火又将48岁的老陶打回原点,他又重新沦为地摊小贩。
昨日正午,气温上升至29℃,阳光下的汉正街人潮涌动,更热。武房1号楼烧得黑黢黢的外墙边,几十个工人正小心翼翼拆除被烧坏的门窗。
隔离板外,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川流不息,经常有骑摩托车者在人流和三轮车的夹缝中动弹不得,不耐烦地使劲按喇叭。他们的头顶上,蜘蛛网般的电线搅在一起。不时有商户和过往的行人翘首远观,小声感叹,“哟,都烧穿了。”
金美香和员工一直守着地摊,她偶尔直起身子,别过脸去,悄悄擦拭眼角的泪。
带着梦想闯荡汉正街
1978年,浙江绍兴县孙端镇许家埭村的陶金发,初中毕业。因家里兄弟姐妹5个,上面还有老奶奶,全家8个人吃饭,负担很重,他开始到远在10公里外的绍兴冷冻厂批发棒冰卖,贴补家用。
与此同时,1979年武汉市硚口工商局向103个返城青年、城市无业人员核发了103张工商营业执照。他们成为武汉第一批闯市场新路的探索者。这年武汉决定恢复发展个体经济,批准硚口区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这条狭窄的汉口小街,冲破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桎梏,成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之一。
1982年,21岁的陶金发满怀梦想,揣着母亲借来的1000元钱,跟着一位老乡来到汉正街,成为第一拨到汉正街淘金的外地商贩。因无合法执照和固定摊位,他在汉正街四处流浪摆地摊。
年轻的陶金发从老家购进牙刷、网兜等小商品到汉正街销售。一支牙刷进价五六分,卖八分钱,赚两三分。就这样起早贪黑,勤扒苦做,一分一分地赚,一年下来赚几百元钱,这些钱大都补贴家用,所剩无几。1988年他订婚时女方家要3000元彩礼,自己拿不出钱,最后全部从亲友处借款才顺利完成结婚大事。
贵人相助人生现转机
摆了多年地摊,陶金发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直到1992年,他结识了一位当了15年兵后又坐了13年牢的王姓孤寡老人,人生开始了转机。
陶金发和老人情同父子,有什么事就跟老人商量、请教,一家人和老人吃在一起,唯一的儿子也由老人一手带大。几年后老人将自己2平方米摊位让给陶金发,自己悄悄离开了汉正街,从此音讯全无。
老陶到处托人找这个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无果,这让他感恩之余颇有些伤感。自此他结束了流浪摆摊的命运,利用这2平方米的铺子做耳环、项链、头花等饰品生意,陶金发的经济开始好转。虽然这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进价一毛七八的耳环卖两毛五,但一年纯收入三五千元。
1994年在广州进货时,陶金发经人介绍认识了生产某品牌高端饰品的台湾老板,取得该饰品的湖北代理权,开始了从低端饰品到较高端饰品的业务转型。一对耳环进价10元,卖出15元,利润高达50%,他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这一年,农民出身的他开始坐飞机来往武汉和广州。一张飞机票六七百元,费用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这令陶金发甚为自豪,“那时坐飞机是很荣幸的事,在汉正街的商户中能与台商接触的也很少。”
随着合作的深入,老陶的生意逐步扩大,其经营面积也相继从2平方米、13平方米扩大到50平方米。财富增加同时,他还从台商身上学到了做生意的最大资本,即做生意要讲诚信,此外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以及处理上下级关系。
汉正街的商业氛围启蒙了陶金发的商业智慧,而他和众多商户的努力,为汉正街乃至武汉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商业精髓。
老陶的名气开始在汉正街响亮起来。因他的诚信和为人,不用付钱,他可在整条街上赊货。生意越做越顺手,钱也越赚越多,几年下来老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001年,他搬到武房1号楼,直到火灾爆发前,他在汉正街租的商铺面积达1000平方米,资产上千万,成为汉正街首屈一指的饰品经营大户。在全国饰品界,提起他的名字,大家也不陌生。
“他的故事可以写本这么厚的书”,同是汉正街商户的许春陆夫妇对本报记者两手比划着,“一尺多高”。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瞿凌云 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