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2/18|
阅读量:1160|
来源:朱运德
记者昨日在火车站随机采访了三位最普通的农民工兄弟,记录下了他们的心态。岗位,无一例外成为了共有的关键词。
来自安徽的张树明:只要现在有份工作就好了
低着头,双手紧紧抱着行李,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花坛边,张树明显得有些疲惫。这个来自安徽淮南的异乡客将在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谋生。与老乡相比,小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没有失业。
小张的行李很少,只有一个旅行袋,里面是全是替换的衣服,不仅有冬装还带足了夏装。“今年肯定就在上海呆着了。”张树明告诉记者,外出打工三年了,之前在广州的一家钢筋厂做焊接工,可去年年末厂子关门了。值得庆幸的是,老板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通过总公司将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转去了上海的分厂,“饭碗”保住了。
遇到记者的时候,张树明正在等同事陆续到站,结伴一起去南汇的厂区。由于衣服穿少了,他只能抱着行李蜷缩在广场的角落里避寒。“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县城,约好今天在上海集合的,因为明天就开工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虽然小张一直表示“有工作”,但似乎脸上的笑容并不多。原来,在广州一个月2000元包吃包住的收入到了上海后,只有1200元,包住但不包吃了。
“收入少了,我只能节省一点过日子了。”小张对于减少的薪资已经有了安排:除了吃饭的200元,每个月至少要存800元。过了年,张树明23岁,在老家这个年纪都当爸爸了,可他还是单身,“爸妈都是农民没钱盖房子,都等着我赚钱回家娶媳妇呢”。小张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一听说可以去上海分厂,哪怕收入少点,他还是第一个报了名。
对于未来,小张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只要现在有份工作就好了,世道应该不会越来越差的”。
来自江西的胡德超:包吃包住一年能超过一万元就行
拖着大包小包,江西来的胡德超和几个老乡驻足在火车站前的指示牌下,商议着下一步该往何处而去。
向东还是向西,对胡德超来说确实是个问题。他和这些老乡都没有来过上海,之前他们一直在广东打工,但厂子去年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了。过年回家后,几个同乡合计了一下,决定来上海碰碰运气,火车到站后他们却面临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该往哪儿去?
“在车上都讨论过,也没得出个结果。”胡德超抓了下头发,有点窘迫地说道。有同乡提议,应该下了车就直奔职介所,最好当天就找份工作干起来,还解决了食宿;还有人坚持,先找个小店安顿下来,第二天再定定心去找;而胡德超自己提出的想法则是,乘车去郊区找工作。
“看过报纸,今年工作不好找。”胡德超坦称,自己其实期望值并不高,包吃包住一年能超过一万元就行。“做好了,以后工资会涨上去的。”火车上,他还专门找别的乘客要了几份报纸来看,细细读下来得出个结论,“市区工作不好找,人太多;郊区稍微好点,特别有些大厂,有时会要很多人,机会大。”
一刻钟过去了,在这些人的脚下,已经丢下了好几个烟头,可还没得出个结果。“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啊。”胡德超有点急了,催促着身边人赶紧拿个主意。这时,另一批操着江西口音的打工者吸引了他们,一聊下来,对方正往南汇一家工厂去报到。这一下,目标似乎突然清晰了起来了。“咱们也去南汇吧,听说那边要人呢。”胡德超招呼着大家赶紧背上行李,朝着公交车站大步而去。
“只要努力,我想我应该找得到工作的。”上车之前,胡德超笑着对记者如此说道。
来自四川的李芷峰:我掌勺,老婆做服务员,准备开个川味饭馆
和很多走出火车站的外来务工者有些不同,来自四川的李芷峰和妻子行李显得特别“丰富”,除了日常换洗衣服、被褥之外,还有几大包的川味调料、腊肉以及其他特产。
“想在上海开家自己的小店。”李芷峰说道,前几年他和妻子一直在申城饭店里打工,“我掌勺,老婆做服务员,干了2、3年,攒了一点钱。这次在老家又凑了些,准备开个川味饭馆。”
虽然也才30岁,李芷峰却显得非常成熟,他告诉记者,其实从第一天走出老家,创业就是自己的梦想。“给别人打工,赚得少,也不自由,还是自己当老板比较好。”
李芷峰表示,在上海的几年中,自己最早做的不过切配工,但他偷偷地向大厨“学艺”,跳槽后就当上了厨师。
“上海那么多人,饭店肯定有生意。特别是这次我带来的是四川特产原材料,味正更容易吸引人。”李芷峰表示,自己在过年前已经看好了几家店铺,明天就会去仔细勘查。“主要是比较一下四周饭店类型,客流量和小区住户层次。”
但是昨夜,李芷峰和妻子还是必须要找个过夜的地方。“还是去小旅馆吧,省点。”他犹豫了一下,“钱来得不容易,还是多投点在店上。明天要是能买下铺面,就能睡在里面了。先苦后甜嘛。”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