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4/30|
阅读量:1135|
来源:朱运德
■ 人物档案
廖亿萍
性别:女
年龄:16岁
简介:四川都江堰实验中学学生,父母在地震中遇难,她与同父异母的的妹妹寄住在大姑妈家里。经历了烦躁、自责、彷徨和坚强,有一个稳定的家,是这对小姐妹共同的心愿。
■写给他
我会试着习惯没有你的日子
爸爸:
你走了,快一年了。
这一年,我长大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舍得了很多。我学会了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更学会了对你的离世勇敢地释怀。
如果你在远方看着我,这样的我,能让你放心了吧。时过境迁,只剩下对你的怀念,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现在的家人都安好,我们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提及你和妈妈的时候,大家的情绪已不像以前一样激动了,时间让我们变得坚强。
姑妈还是和以前一样关心她的股票,奶奶在板房边开出了一个小菜园,妹妹从北京回来又胖了不少,呵呵,还有表妹梦妮,她在努力准备中考,准备领养我和妹妹的三姑妈、三姑父在香港也生活地平安稳定。
而我,这个世界上你最疼爱最放不下的小女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我会好好照顾妹妹,与她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你在远方看到的我,将是一个让你感到宽慰和骄傲的女儿。
未来的路,很长,我会试着习惯没有你陪在身旁的日子。
爸,一路走好!
女儿:萍萍
2009年4月18日
同一个电话号码,廖亿萍每天都要拨打十几遍。
虽然她知道,电话那端再也不会出现熟悉的声音。
打给的是爸爸,人已经在天堂。
地震后,廖亿萍一直使用着爸爸留下的手机卡,她相信这个号码可以让她随时和爸爸撒娇耍赖、说说心事。
“为了他,我会好好活下去”,16岁的廖亿萍认为,自己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烦躁:经历太多离别
一排松树,红砖绿瓦。
4月18日,10岁的妹妹廖俞涵在一张白纸上,仔细搭建着自己的“森林别墅”模型。
她告诉姐姐,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她会买好多的布娃娃放在房间。
有一个稳定的家,是这对姐妹共同的心愿。
因为对“别墅”的造型有不同意见,姐妹俩争吵起来,廖亿萍撂下一句话,“不管了,你自己弄吧”,妹妹则用沉默抗议。
廖亿萍发觉,地震以后,自己总是莫名地烦躁,而妹妹也越来越沉默,彼此很难沟通,“有时候她会躲在被窝儿里哭,有心事从不跟我说”。
在去年那场大地震中,廖亿萍的父亲和继母双双遇难,她和妹妹相依为命,寄宿在大姑妈家中。
在大姑妈眼中,廖亿萍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3岁时,父母离婚,当年父亲重组家庭,廖亿萍跟着大姑妈生活;6岁时,大姑妈离婚;10岁时,生母重病离世;16岁时,父亲和继母双亡。
在廖亿萍看来,世界对她很残忍,“总让我眼睁睁看着我爱的亲人和爱我的亲人,一个个离开”。
自责:应该学会付出
对继母的怨恨,已经化成了后悔和自责。
廖亿萍说,以前自己排斥继母,觉得是她夺走了爸爸,不想和她说话,就在学校住宿,不想回家见到她。
妹妹廖俞涵出生以后,她更觉得被冷落,“当时我挺恨后妈的,觉得她太宠妹妹”。
地震之前的一个月,她才慢慢融入整个家庭,开始适应甚至喜欢上后妈的嘘寒问暖和唠叨,“我想接受她”。
可是,来不及了。
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父亲和继母正在都江堰虹口乡经营承包的“农家乐”,大姑妈廖慧娟到学校接回廖亿萍姐妹俩,开始给哥哥发短信,“放心,姐妹俩安全,已接到”,未回音。廖亿萍就一直拨打爸爸的电话,不通。
5天后,大姑妈给廖亿萍捎回她爸爸的遗物———一张手机卡,告诉她,“你父母回不来了”。
亲人离去,让廖亿萍第一次将“孤儿”这个身份与自己联系起来。6月,她升入都江堰实验中学,妹妹也复课了,两人一起住到都江堰大姑妈家中。
“她几乎一直在哭,不听任何人的劝,不理人,一点琐事都会大发脾气”,大姑妈回忆廖亿萍最初的状态。
廖亿萍当时想到过自杀,在一篇日记中写到,“我没有勇气折断我的翅膀,我也根本无法飞到任何地方”。
大姑妈开导她,也像是在安慰自己:你失去了陪伴你16年的父亲,我也同时失去了我的哥哥,你奶奶也失去了陪伴40多年的儿子,我们的痛苦不比你少,我们不能因为悲痛就不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好好活着,好好学习,好好照顾你的妹妹。
廖亿萍说,那时她第一次感觉到一家之主的压力,她是妹妹的顶梁柱,“我要照顾她,不能一直悲伤,要做妹妹的榜样”。
矛盾:要不要被收养
当廖亿萍的情绪渐渐平复后,大姑妈开始忙碌了,她想给姐妹俩找“父母”。
廖慧娟觉得,她自己无法给予她们完整的爱,而这种爱足以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婚了,当时我自卑得不行,在大街上走路都不敢抬头,后来我离婚,带着女儿过到现在,而经历过父母离异、死亡的萍萍跟着我过,我给不了她完整的父母之爱,家里连个男人都没有。”廖慧娟想给小姐妹找一个“完整、健康、阳光”的家庭。
其实,地震之后,许多人曾主动找廖慧娟联系收养的事情,但大多对妹妹感兴趣,认为姐姐年龄大了,“很难适应新的家庭”。
一对成都夫妻想领养廖俞涵,但小姑娘坚决不同意离开姐姐,说必须姐妹俩在一起,那对夫妻最后只好作罢。
对于领养的事情,姐妹俩有着不同的想法。
“大姑妈现在没工作,没收入,一个女人要照顾我们三个女孩,太累了,我不想做她的负担,拖累她的生活”,廖亿萍虽然舍不得离开大姑妈,但她又希望大姑妈能尽快找一个男朋友,重组家庭,“这样她会轻松很多”。
妹妹则认定大姑妈肯定不会“抛弃”她,“大姑妈不会让人领养我的,她同意,奶奶也不会同意,奶奶同意了我外婆也不同意,所有人都同意,我自己也不愿意”。
大姑妈带着廖俞涵去见过很多想领养她的人,都因为她要和姐姐在一起,领养没有成功。
最后,定居香港的三姑妈提出收养姐妹俩。这次,姐妹俩都同意了。
梦想:为俄总统独唱
廖亿萍期待香港的未来生活,因为这和她的梦想有关。
“香港那里有那么多明星,那么多机会,成功的几率比都江堰高多了”,做一名歌手是她的愿望。
同学告诉她,到香港去发展的人,压力会很大,但她觉得,“这可能是我做歌手的很好机会,值得冒险”。
去年7月,受俄罗斯总统梅徳韦杰夫邀请,廖亿萍姐妹与其他数百名四川灾区儿童远赴俄罗斯,参加为期两周的疗养。
回国前,孤儿们受总统之邀在克里姆林宫参加晚宴,为总统表演歌舞时,大家合唱了《北京欢迎你》,廖亿萍是领唱。
“我喜欢唱歌”,廖亿萍认为那次领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能单独为梅徳韦杰夫唱歌”。
但奶奶和大姑妈并不认可她的梦想,唱歌的人那么多,出名的就那么几个,路太难,还是现实点,好好学习考个大学,做名律师多好啊。
廖亿萍卧室的书柜上堆满了书籍,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学》、《智商的启蒙》等“大部头”。“每次开家长会,只要老师说什么书有益于学习,我就给她买来”,大姑妈对廖亿萍有着很高的期待。
廖亿萍知道,地震后,大姑妈带着家人四处找帐篷、建板房、搬家具,去政府为她们姐妹跑各种收养的手续。所以,她想像大姑妈那样做个“坚强的人”,好好照顾妹妹,为家人着想,“只要家人幸福,我愿意为他们改变我的理想”。
未来:与妹妹不离不弃
廖慧娟一直奔波,在为廖亿萍姐妹办理收养手续。
手续的繁琐超出了她的想像,孩子的出生证明,父母的结婚证,死亡证明,曾经的离婚证,跑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部门近百次。
今年1月,收养证终于从成都市民政局办了下来,但在廖慧娟为姐妹俩办理香港出入境申请时,遭到了成都市出入境管理处的拒绝,理由是“这是成都第一例境外人士领养地震孤儿,需要上报省里、中央”。
3个月过去了,廖慧娟去催了十多次,但均被告知“批复还没下来”,要等。
眼看着快放假了,必须为姐妹俩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做好打算,香港的收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廖慧娟日渐焦灼。
廖亿萍也觉得不踏实,“如果确定去不了香港,我也会安心地生活学习,但还是希望能尽快确定,不然每天都对将来的事没底”。
她还一直记得一个关于她继母的传闻:地震时,继母被一块石头压在腿上,她呼喊救命,但没人敢进入危房搭救她。
她说,关键时刻人只能相信自己。
清明节,廖亿萍在父亲的墓前发誓,“与妹妹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将她照顾成人”。
4月18日,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请让爱停止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