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四川地震孤儿姐妹不愿分离 渴望有稳定家庭(图)

时间:2009/4/30|

阅读量:1135|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四川地震孤儿姐妹不愿分离渴望有稳定家庭(图)
廖亿萍和妹妹一起在搭建房屋模型。她们最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家。本报记者 周晓东 摄

  ■ 人物档案

  廖亿萍

  性别:女

  年龄:16岁

  简介:四川都江堰实验中学学生,父母在地震中遇难,她与同父异母的的妹妹寄住在大姑妈家里。经历了烦躁、自责、彷徨和坚强,有一个稳定的家,是这对小姐妹共同的心愿。

  ■写给他

  我会试着习惯没有你的日子

  爸爸:

  你走了,快一年了。

  这一年,我长大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舍得了很多。我学会了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更学会了对你的离世勇敢地释怀。

  如果你在远方看着我,这样的我,能让你放心了吧。时过境迁,只剩下对你的怀念,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现在的家人都安好,我们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提及你和妈妈的时候,大家的情绪已不像以前一样激动了,时间让我们变得坚强。

  姑妈还是和以前一样关心她的股票,奶奶在板房边开出了一个小菜园,妹妹从北京回来又胖了不少,呵呵,还有表妹梦妮,她在努力准备中考,准备领养我和妹妹的三姑妈、三姑父在香港也生活地平安稳定。

  而我,这个世界上你最疼爱最放不下的小女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我会好好照顾妹妹,与她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你在远方看到的我,将是一个让你感到宽慰和骄傲的女儿。 

  未来的路,很长,我会试着习惯没有你陪在身旁的日子。 

  爸,一路走好!

  女儿:萍萍

  2009年4月18日

  同一个电话号码,廖亿萍每天都要拨打十几遍。

  虽然她知道,电话那端再也不会出现熟悉的声音。

  打给的是爸爸,人已经在天堂。

  地震后,廖亿萍一直使用着爸爸留下的手机卡,她相信这个号码可以让她随时和爸爸撒娇耍赖、说说心事。

  “为了他,我会好好活下去”,16岁的廖亿萍认为,自己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烦躁:经历太多离别

  一排松树,红砖绿瓦。

  4月18日,10岁的妹妹廖俞涵在一张白纸上,仔细搭建着自己的“森林别墅”模型。

  她告诉姐姐,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她会买好多的布娃娃放在房间。

  有一个稳定的家,是这对姐妹共同的心愿。

  因为对“别墅”的造型有不同意见,姐妹俩争吵起来,廖亿萍撂下一句话,“不管了,你自己弄吧”,妹妹则用沉默抗议。

  廖亿萍发觉,地震以后,自己总是莫名地烦躁,而妹妹也越来越沉默,彼此很难沟通,“有时候她会躲在被窝儿里哭,有心事从不跟我说”。

  在去年那场大地震中,廖亿萍的父亲和继母双双遇难,她和妹妹相依为命,寄宿在大姑妈家中。

  在大姑妈眼中,廖亿萍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3岁时,父母离婚,当年父亲重组家庭,廖亿萍跟着大姑妈生活;6岁时,大姑妈离婚;10岁时,生母重病离世;16岁时,父亲和继母双亡。 

  在廖亿萍看来,世界对她很残忍,“总让我眼睁睁看着我爱的亲人和爱我的亲人,一个个离开”。

  自责:应该学会付出

  对继母的怨恨,已经化成了后悔和自责。

  廖亿萍说,以前自己排斥继母,觉得是她夺走了爸爸,不想和她说话,就在学校住宿,不想回家见到她。

  妹妹廖俞涵出生以后,她更觉得被冷落,“当时我挺恨后妈的,觉得她太宠妹妹”。

  地震之前的一个月,她才慢慢融入整个家庭,开始适应甚至喜欢上后妈的嘘寒问暖和唠叨,“我想接受她”。

  可是,来不及了。

  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父亲和继母正在都江堰虹口乡经营承包的“农家乐”,大姑妈廖慧娟到学校接回廖亿萍姐妹俩,开始给哥哥发短信,“放心,姐妹俩安全,已接到”,未回音。廖亿萍就一直拨打爸爸的电话,不通。

  5天后,大姑妈给廖亿萍捎回她爸爸的遗物———一张手机卡,告诉她,“你父母回不来了”。

  亲人离去,让廖亿萍第一次将“孤儿”这个身份与自己联系起来。6月,她升入都江堰实验中学,妹妹也复课了,两人一起住到都江堰大姑妈家中。

  “她几乎一直在哭,不听任何人的劝,不理人,一点琐事都会大发脾气”,大姑妈回忆廖亿萍最初的状态。

  廖亿萍当时想到过自杀,在一篇日记中写到,“我没有勇气折断我的翅膀,我也根本无法飞到任何地方”。

  大姑妈开导她,也像是在安慰自己:你失去了陪伴你16年的父亲,我也同时失去了我的哥哥,你奶奶也失去了陪伴40多年的儿子,我们的痛苦不比你少,我们不能因为悲痛就不去承担每个人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好好活着,好好学习,好好照顾你的妹妹。 

  廖亿萍说,那时她第一次感觉到一家之主的压力,她是妹妹的顶梁柱,“我要照顾她,不能一直悲伤,要做妹妹的榜样”。

  矛盾:要不要被收养

  当廖亿萍的情绪渐渐平复后,大姑妈开始忙碌了,她想给姐妹俩找“父母”。

  廖慧娟觉得,她自己无法给予她们完整的爱,而这种爱足以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婚了,当时我自卑得不行,在大街上走路都不敢抬头,后来我离婚,带着女儿过到现在,而经历过父母离异、死亡的萍萍跟着我过,我给不了她完整的父母之爱,家里连个男人都没有。”廖慧娟想给小姐妹找一个“完整、健康、阳光”的家庭。

  其实,地震之后,许多人曾主动找廖慧娟联系收养的事情,但大多对妹妹感兴趣,认为姐姐年龄大了,“很难适应新的家庭”。

  一对成都夫妻想领养廖俞涵,但小姑娘坚决不同意离开姐姐,说必须姐妹俩在一起,那对夫妻最后只好作罢。

  对于领养的事情,姐妹俩有着不同的想法。

 “大姑妈现在没工作,没收入,一个女人要照顾我们三个女孩,太累了,我不想做她的负担,拖累她的生活”,廖亿萍虽然舍不得离开大姑妈,但她又希望大姑妈能尽快找一个男朋友,重组家庭,“这样她会轻松很多”。

  妹妹则认定大姑妈肯定不会“抛弃”她,“大姑妈不会让人领养我的,她同意,奶奶也不会同意,奶奶同意了我外婆也不同意,所有人都同意,我自己也不愿意”。

  大姑妈带着廖俞涵去见过很多想领养她的人,都因为她要和姐姐在一起,领养没有成功。

  最后,定居香港的三姑妈提出收养姐妹俩。这次,姐妹俩都同意了。

  梦想:为俄总统独唱

  廖亿萍期待香港的未来生活,因为这和她的梦想有关。

  “香港那里有那么多明星,那么多机会,成功的几率比都江堰高多了”,做一名歌手是她的愿望。

  同学告诉她,到香港去发展的人,压力会很大,但她觉得,“这可能是我做歌手的很好机会,值得冒险”。

  去年7月,受俄罗斯总统梅徳韦杰夫邀请,廖亿萍姐妹与其他数百名四川灾区儿童远赴俄罗斯,参加为期两周的疗养。

  回国前,孤儿们受总统之邀在克里姆林宫参加晚宴,为总统表演歌舞时,大家合唱了《北京欢迎你》,廖亿萍是领唱。

  “我喜欢唱歌”,廖亿萍认为那次领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能单独为梅徳韦杰夫唱歌”。

  但奶奶和大姑妈并不认可她的梦想,唱歌的人那么多,出名的就那么几个,路太难,还是现实点,好好学习考个大学,做名律师多好啊。

  廖亿萍卧室的书柜上堆满了书籍,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学》、《智商的启蒙》等“大部头”。“每次开家长会,只要老师说什么书有益于学习,我就给她买来”,大姑妈对廖亿萍有着很高的期待。

  廖亿萍知道,地震后,大姑妈带着家人四处找帐篷、建板房、搬家具,去政府为她们姐妹跑各种收养的手续。所以,她想像大姑妈那样做个“坚强的人”,好好照顾妹妹,为家人着想,“只要家人幸福,我愿意为他们改变我的理想”。

  未来:与妹妹不离不弃

  廖慧娟一直奔波,在为廖亿萍姐妹办理收养手续。

  手续的繁琐超出了她的想像,孩子的出生证明,父母的结婚证,死亡证明,曾经的离婚证,跑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部门近百次。

  今年1月,收养证终于从成都市民政局办了下来,但在廖慧娟为姐妹俩办理香港出入境申请时,遭到了成都市出入境管理处的拒绝,理由是“这是成都第一例境外人士领养地震孤儿,需要上报省里、中央”。

  3个月过去了,廖慧娟去催了十多次,但均被告知“批复还没下来”,要等。

  眼看着快放假了,必须为姐妹俩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做好打算,香港的收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廖慧娟日渐焦灼。

  廖亿萍也觉得不踏实,“如果确定去不了香港,我也会安心地生活学习,但还是希望能尽快确定,不然每天都对将来的事没底”。

  她还一直记得一个关于她继母的传闻:地震时,继母被一块石头压在腿上,她呼喊救命,但没人敢进入危房搭救她。

  她说,关键时刻人只能相信自己。

  清明节,廖亿萍在父亲的墓前发誓,“与妹妹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将她照顾成人”。

  4月18日,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请让爱停止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