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媒体报道男婴出生即会叫爸妈遭质疑

时间:2009/5/9|

阅读量:1144|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媒体报道男婴出生即会叫爸妈遭质疑
俄罗斯有一婴儿竟然在出生几分钟后会说爸妈,医学界质疑其真实性(资料图片)。

  俄罗斯一名男婴出生几分钟后就懂得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产房内的医护人员都大为惊讶。负责接生的妇产科医生认为,这是胎教的功劳。

  本报讯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17岁的巴热耶娃,日前在诺里而斯克一所医院分娩,顺利产下儿子斯捷潘。没想到孩子出生几分钟后,竟然立即开口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第二天,巴热耶娃告诉儿子,爸爸即将来探望他们,斯捷潘竟然回答说:“谁?爸爸?”

  医生:行医23年未见过

  给巴热耶娃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帕诺娃证实,她亲耳听到斯捷潘说话,并表示在产房行医23年以来,都从未见过这种情形。她说:“初生婴儿不会发出如此复杂的音节。”她相信这一切得归功于胎教,她说:“胎儿在腹中就能学习,如果母亲与胎儿说话、和它玩耍,当作它已出生一样,那么胎儿出生之后多数聪慧。”(晓诗)

  反方

  医学界质疑其真实性

  本报讯 有儿科医生指出,对婴儿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一事感到不可思议。香港的一位谢医生认为,一般来说,婴儿要到一岁才会懂得说爸爸和妈妈,初生婴儿的儿语可能因为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意思,未必是有意义的对话。如果此事属实,将来必会有相关的报道跟进,目前应该抱怀疑态度,谨慎对待。

  另外一名戈姓儿科医生也对此事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虽然初生婴儿能够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声音,但属于无意识的发音,婴儿本身也不会明白这些词的真实意思。

  至于胎教的解释,戈医生也提出质疑,因为胎儿在腹中的听觉并不清晰,加上无视觉辅助,根本无法辨认父母,更别提对着母亲叫妈妈了。他怀疑报道的真实性。(晓诗)

  正方

  胎教促进语言能力

  本报讯 有法国学者曾经对一些婴儿进行过法语和俄语的比较试验,结果发现他们对法语的发音反应更为强烈。美国“胎儿大学”的一个“小学生”在妈妈的肚子里经过“胎儿大学”的语言学习后,出生仅仅9周居然能对录像机放映的节目说“哈罗”。

  有专家由此认为,小生命在胎儿期就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习的能力。根据胎儿这种潜在能力,只要母亲不失时机地对胎儿进行认真、耐心的语言训练,那么胎儿出生后在听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大大超过于未经语言训练的孩子。(宗和)

  编辑手记

  这是真的吗?

  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叫爸妈?如果您读报读到这一页,肯定会惊叹。但马上又有专家在质疑了,这是不是假新闻?因为暂时无法获得旁证,新闻又发生在异国他乡,目前又没有更详细情况的跟进,在科学上又不能马上给它来个准确的定性,所以我们也只能像“专家”一样,抱着质疑和思考的“科学”态度,静观事态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的年代,特别是互联网介入传播信息的年代,我们这些“受众”有时还真得睁大眼睛,提高警惕,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甚至还需要加上点质疑和思考。这时您肯定会说,这对我们读者要求太高了吧?但请回忆一下最近一两年的假新闻事件,您还不得不同意我的说法。

  凡是编得好的假新闻,都能耸人听闻,一时露不出马脚,自然能吸引大众,甚至是世界民众的关注。其背后的动机无非就两个:金钱和名利。

  比如前两个月在国际上吵得沸沸扬扬的“13岁男孩当父亲”事件,事后被爆出是英国某家报纸与事件主角一起策划出来的假新闻。当事人的动机无疑是巨额新闻报料费和政府抚养金的诱惑,而这家媒体是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当然还有最近荒唐的“孙中山是韩国人”、“普京可能离婚”、“比尔·盖茨在中国租房子看奥运”等假新闻都成一时热点。

  “新闻炒作”源自媒体竞争?

  近年来,“新闻炒作”和“网络造谣”似乎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这部分源于信息爆炸时代所带来的媒体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批评这些怀着不良动机造势的媒体和从业人员,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哪家媒体的新闻不管多吸引眼球,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之后,就没人会再买它的账了。

  面对来源单一的爆炸性新闻,如无其他佐证,我们可以像本文开头里的医生一样,怀着质疑它的态度,从逻辑和经验来分析它的真实性。如果您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线人或专家,还大众一个有理有据的新闻事实本身,没准能当把“新闻英雄”。

  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包括个人)能回归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不再为恶性竞争和耸人听闻的新闻而追逐个不停,因为他们所伤害的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