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90后”姐弟捡废品捐2万助学 6名辍学者返校

时间:2010/1/18|

阅读量:1131|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他们家境贫寒,一日三餐以粗粮、咸菜为主,一年到头难得添置一件新衣裳,却乐善好施,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的积蓄,几年间捐资近两万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先后令6名辍学少年重返课堂。
他们家境贫寒,一日三餐以粗粮、咸菜为主,一年到头难得添置一件新衣裳,却乐善好施,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的积蓄,几年间捐资近两万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他们经常在父亲精神病发作时遭受暴打,却至诚至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周末去福利院、精神病院等地献爱心,3年行程6000公里。
他们家事沉重、学业繁忙,却心系同龄人的快乐成长,在家自办公益性学生沙龙,3年累计接待青少年300余人;并想尽办法,先后令6名辍学少年重返课堂。
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传奇,一经本报连续报道(见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1日一版),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读者誉为当代“兼相爱”的生动演绎。赞赏、尊敬、感动的同时,大家也不禁惊讶: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这么好的两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播撒爱心种子的导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成长导师规律’。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成长导师很重要。”王昱人笑着说,“我和小弟就有很多成长导师,特别是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很多叔叔阿姨关心、帮助过我们,他们大多在物质生活上也并不富裕。”
王昱人爱心之旅的启蒙恩师,是她小学时的副校长卢敏秋。在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中,第一个给王昱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卢校长。
“小学一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因成绩优异,王昱人直接从二年级跳级到四年级——记者注),卢校长每学期都资助我50元钱,还多次带我回家吃饭、给我买东西,与她的女儿共度节日。”王昱人说,“我现在还感觉得到那些餐饮的香甜,情景细节记忆犹新,特别是卢校长母女俩的那份亲情友爱。当时我的心境与处境,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因此,我觉得关心与帮助,对于和我一样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那时,王昱人常去邻居韩恒鹏家玩,听韩恒鹏的奶奶讲故事。韩恒鹏与王昱人年龄相仿,看到韩家也很困难,王昱人毫不犹豫地把卢校长每学期给她的资助,分给韩恒鹏一半。
卢校长曾经送给王昱人两件毛衣,一件黄色的,腰前绣着五只小鹿,还有一件蓝色的,上嵌白色和黄色花纹。这两件毛衣虽然已经穿旧了,但王昱人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
“它们已成为我人生档案中的重要宝贝。在我心目中,它们既是毛衣,更是卢校长对我的关爱与殷切期望。回过头看时,感到很温馨,感到产生奔前程的力量、帮助别人的力量、好好活的力量。”王昱人说。
爱的种子,就这样在一颗纯净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紧接着促使它向上生长的,是一位“不肯透露名字,只听说是在社会保险公司工作”的邵阿姨。
“小学五年级时,邵阿姨又开始每学期资助我150元钱。这位神秘的邵阿姨,我从来没有见过,到现在都不知道她是谁。”王昱人决心“把这份爱接过来,传下去”。她把所得资助又拿出一半,转助同班特困生张莹,直至其小学毕业。
在成长阶段,王昱人姐弟俩庆幸自己遇到了很多古道热肠的好心人,特别是吉林市民间慈善组织“辛文助学会”的叔叔阿姨们。
“助学会的叔叔阿姨,有不少是父亲的朋友,他们时常接济我们,对我俩言传身教。这些叔叔阿姨都来自工薪阶层,平时省吃俭用,24年来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迄今已资助了6000多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姐弟俩说。
姐弟眼中的父母
更让两个孩子发自内心感谢的,是他们的母亲。虽然他们同父异母、自幼随父亲生活,但两位母亲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生母,为人善良,诚实守信,常常教导我要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拿自己的财物或成果与他人分享。而在我成长过程中,和继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她更好比是我的心灵之灯、行动指南、力量之源。”王昱人说。
王昱人的继母是一位中学老师,她对王昱人视若己出。她当班主任时,每届都会在班上选出两个特困生,每学期分别资助每人200元钱,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而且从没用过真实姓名;她每次带班,都会给全班每个同学赠送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一部《英汉双解词典》,署名“老师”;每当在报纸上看到有关贫困生的报道,她都会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与此同时,她自己却过得很节俭,用过的废纸、信封全部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
“继母的本分、善良、正直,敬业精神,都不一般。她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是她对父亲的关爱与负责,让我们特别敬佩,特别感动。”王昱人眼角湿润。
在王昱人眼中,“两位母亲,都很伟大”。“她们虽然均已与爸爸离婚,但当父亲因病丧失自理能力、失去工作时,是她们挺身而出,毅然担负起了我们一家3口的全部生活费用,在困难面前对我们不离不弃。尽管两位母亲赚钱不易,但这些年来,我们用拾荒卖报挣来的钱做好事,而不是补贴家用,她们从来没有反对过,还经常表扬、鼓励我们。”王昱人说,“如果大家认为我和小弟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的话,她们的功劳最大。”
姐弟俩的父亲,病情严重时常常不认人,打得两个孩子血流如注。1996年年末的一天,他突然发癫,差点儿把两个孩子掐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姐弟二人的成长道路上,他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自幼随父亲生活,跟他感情很深。其实,父亲不发病时,对我俩特别温和,眼神里都流淌着对我俩的关爱与希望。他还经常拥抱我们,大多是同时抱着我俩,抱得紧紧的,很温暖。我俩也经常围在他身边,在他身上爬,和他打闹,感觉很快乐、很惬意。”
“在我们心里,爸爸的生命与存在,比我们的生命与存在都重要。在这么多年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我们也摸索出一套经验,包括经常和他交流思想感情,告诉他我们取得的成绩,让他看到希望。父亲心情平静时,知道我们在助人为乐,特别高兴,他非常喜欢我们这样做。说实话,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坚定不移做好事的原因之一。”姐弟俩坦诚地说。2
姐弟俩的“贫富论”
“自己那么困难,平时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还四处捐款帮助别人?”看完姐弟俩的故事,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实际上,姐弟俩并不觉得自己日子过得艰难,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比较富有——
“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论物质生活,这就够了。在我们看来,对物质追求没有止境的人,不明智,不会活。其实,家庭不和睦,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没有奋斗目标,没有人生希望,这才算真正的艰难。而我们,被人关心,心中充满希望,富有求知欲、进取心、责任感,又因为做了一些好事而受人认可、人缘好,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感觉自己比较富有。”
姐弟俩总结出来的“贫富论”,源自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悟,源自从小到大,身边那些“成长导师”的影响。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