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成本
离婚成本
离婚诉讼
离婚诉讼
离婚技巧
离婚技巧
财产分割
财产分割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
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
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
婚姻文书
婚姻文书
网站新闻
网站新闻
协议离婚
协议离婚
文学长廊
文学长廊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婚恋指导
婚恋指导
港澳台婚
港澳台婚
离婚赔偿
离婚赔偿
继承赠予
继承赠予
律师团队
律师团队
律师见证
律师见证
移民律师
移民律师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家庭权利
家庭权利

父亲称儿子是天才 欲出20万找高知识家庭寄养

时间:2010/5/1|

阅读量:1111|

来源:朱运德

网站新闻
文本标签:网站新闻

 

  2010年05月01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父亲称儿子是天才欲出20万找高知识家庭寄养
谁愿代养我的天才儿 仁寿老板给他20万

  迫切认识到“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可是自己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给儿子好的成长环境。近日,在仁寿卖卤肉的吴单(化名)到论坛发表了一篇帖子《<孟母三迁>引发的二十万悬赏》,想为“天资聪颖”的儿子找一个“高知识、有文化氛围”的家庭来寄养……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承诺的这20万元从哪里来?

  爸爸说

  想为儿子寻找一片“成长之海”

  在帖子里,吴单以自己写的一篇童话《小龙寻海》为开篇。故事大意是这样的:猴爸爸和牛妈妈生了一个小龙仔,小龙仔一天天长大,猴爸爸发现周边的池塘、湖泊太小了,不能满足龙龙的遨游,已经影响到龙龙的成长了。龙要到大海里才能有所作为。猴爸爸决定把龙龙送回大海。猴爸爸语重心长地对龙龙说:孩子,这才是你的天堂,大海里的叔叔阿姨可比爸爸妈妈有能耐多了,你要用心学本领……

  吴单借此阐述了自己的育子方法:孩子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一团胶泥,是可以任意涂抹、捏玩,教育的。而教育要有眼界,试想井底之蛙能教育出雄鹰吗?

  所以,吴单向社会求助,想为儿子“寻海”。他说,谁要为儿子寻到“海”,他就会以一间年收入二十万的店铺作为回报。

  儿子天资聪颖,绝对是个人物

  昨日,在自己经营的卤肉店里,吴单对自己的育子计划侃侃而谈。今年39岁的吴单瘦弱,有些不修边幅,他说自己就是吃了“家庭教育”的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写满的是与父亲的敌对。这些都被他写进了自传《父与子》。

  吴单笔下的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只会“棍棒教育”,对于自己喜欢读书、写日记的爱好,父亲都认为是浪费钱、浪费电,还常常拿吴单写在日记里的那些梦想、爱好来嘲笑吴单。吴单有个叔父很喜欢读书看报,吴单曾希望叔父能收养自己,却没得到同意。因和父亲的理念不同,吴单读完初二就辍学打工,拉过三轮车、摆过地摊,三年前才在仁寿开了一间卤肉店。如今,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读书,还喜欢在博客里写文章。

  因为成长的艰辛,他深刻意识到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也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将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吴单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成绩不好,对于小儿子林林(化名),吴单认为是个天才,“天资聪颖,长得也好,以后绝对是个‘人物’。”

  代养家庭最好是做学问搞研究的

  林林已经上六年级,吴单认为自己没办法给予林林更好的教育,而且自己周围的人“素质都不高”,吴单便开始筹划一个他自称为“合作家庭”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将孩子送到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里寄养,这也是他想为林林寻找的“海”。

  吴单认为合作家庭就像企业与企业间的操作模式,“互帮互助把孩子比作一种产品,集中优势共同开发,挖掘其最大潜能。”吴单也知道这样的“合作方式会涉及亲情、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等问题,但只要这些问题把握好了,就一定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对于想要寻找的家庭标准,吴单认为需要符合三点:一是没有孩子或孩子去世,这样才能把林林当作己出。二是文化氛围浓厚,最好是做学问搞研究的。三是要承担林林的生活费用,因为“不能老是谈钱,谈钱的话,他们对林林的感情就不纯粹”。

  吴单说如果真有这样的家庭,他愿意将自己那间价值20万的铺子作为回报赠与;如果找不到,他就把林林带到世博会上去,“用花车的形式,把林林打扮成天使包装出去,总能找到伯乐。”

  邻居说

  他的想法总是很奇怪

  别人凭什么帮你抚养孩子?对此,吴单说这就跟谈恋爱一样,互相“看对眼”。“儿子是个天才,总有人会欣赏,总会有人不图回报,只是为了教育和大爱。”吴单说别人会认为他是想攀高枝,不过无所谓,“童话大王郑渊洁还不是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今也是成功的。”到记者发稿时,吴单说已有人跟他联系,表达了为孩子提供教育资源的意向。

  对于丈夫的这个想法,妻子说开始是不同意的,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好还是不好,“但如果是为了教育孩子,对孩子好,还是可以吧。”周围的邻居一听这事都掩嘴偷笑,有些人含蓄地说吴单的想法总是很奇怪。

  老师说

  暂未发现孩子有过人之处

  林林就在街上的一所小学就读。当记者找到林林的班主任和几个任课老师打听林林的情况时,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发现这个孩子的过人之处”。班主任说林林的行为习惯一直不好,上课调皮好动,老师必须经常督促他,他的成绩才能保持在中等水平,“也许林林真是个天才,不过我们真没看出来。”

  班主任称林林的父亲几年前就在网上发文称林林是天才,要为他找“合作家庭”,当时也有记者前来采访,还把林林带去测了智商,结果和普通人一样,“家庭教育是很重要,但是孩子自身也要有学习上进的心,不然什么样的教育都无法达到目的。”

  12岁的林林长得虎头虎脑,嘴巴很甜。对于父亲要为自己找个寄养家庭,林林似乎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他说“爸爸是为了我好”,这样也可以。想了一会儿又说不是很想去(寄养家庭)。

  教育专家说

  不宜对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表示吴单的出发点无可厚非,至少证明他是个有责任感的家长,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想通过找到一个寄养家庭来帮助儿子成长,这也是他爱儿子的一个表现。从侧面也反映了现在很多学校在如何发掘孩子多样性和个性化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

  但是,游永恒认为吴单对家庭教育的期望过高,有些不切实际。孩子的成长需要很多因素,不能单单希望找到一个有知识的家庭进行寄养,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吴单提出的“合作家庭”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寄养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孩子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等。而且,如果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寄养,成绩依然没有提高或者也没有长足的进步,家长和孩子的挫败感会更强烈。

  本报记者 柯娟 摄影 钟劼霓